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豪恩汽电投资报告——从“华强北柜台”到智能驾驶感知龙头的蜕变

    第一章:创业史与企业基因——技术扎根与战略转型

    豪恩汽电的故事始于1995年。创始人陈清锋从浙江南下深圳,在华强北的三尺柜台起步,从事电子元件贸易。1996年,他租用福田区岗厦村的农民房,成立深圳市豪恩实业有限公司,主营喇叭、蜂鸣器等部件。此时的豪恩,是无数中小电子贸易商的缩影。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代。2004年,陈清锋敏锐捕捉到汽车电子化趋势,带领团队研发倒车雷达,并推出“智能化行车安全监控系统”,被列为深圳高新技术项目。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豪恩的安防业务受挫,但陈清锋果断转向全球ODM模式,与大众、日产等国际车企合作,奠定了技术积累与全球化视野。

    2010年,豪恩集团将汽车电子业务剥离,正式成立豪恩汽电,专注于智能驾驶感知系统研发。这一决策源于陈清锋对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前瞻判断:“汽车越高端,电子化程度越高,感知系统就是智能驾驶的‘眼睛’和‘耳朵’。”

    核心竞争力逐渐显现:

    技术领先性:主导起草《汽车用摄像头》行业标准及多项国家标准,超声波雷达探测距离(6m)和盲区(15cm)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全链条能力:覆盖超声波、视觉、毫米波感知技术,并延伸至域控制器系统,单车配套价值从数百元提升至超5000元。

    客户粘性:与大众、日产、比亚迪、理想等40余家车企深度绑定,2023年入选奔驰、宝马供应商名录。


    第二章:股权结构与资本路径——家族控股与上市突围

    豪恩汽电的股权高度集中。截至2025年,控股股东豪恩集团持股47.6%,实控人陈清锋、陈金法(父子)通过直接持股和控股公司合计控制67.3%表决权。这种结构保障了战略决策效率,但也存在家族企业治理隐忧。

    资本化里程碑:

    2023年7月,豪恩汽电登陆创业板,募资9.15亿元,超募4.3亿元,首日涨幅126%。上市后,公司加速产能扩张,惠州大亚湾工厂产能翻倍。

    风险提示:2026年7月将迎来65.7%股份解禁,可能对股价形成压力。


    第三章:生死考验与标志性战役——危机中的进化

    豪恩汽电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业绩腰斩,陈清锋被迫转型ODM模式,以“快、准、大”策略开拓国际市场。这段经历锤炼出公司对供应链成本和客户需求的极致把控能力。

    另一关键挑战来自行业质疑。2023年上市时,发审委尖锐指出:“新能源车配套占比低是否影响持续经营?”豪恩汽电用数据回应:2023年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快速提升至40%,获比亚迪、小鹏等头部客户订单,并推出行泊一体域控方案,打破外资垄断。

    技术突破标志事件:

    2019年:主导起草行业标准,获“中国科创企业百强”;

    2024年:发布全球首款支持DSI3协议的AK2超声波传感器,抢占行泊一体市场先机。


    第四章:财务透视与行业地位——稳增长背后的隐忧

    近三年财务表现:

    营收:2021-2023年从9.81亿元增至12.02亿元(CAGR 10.7%);

    净利润:从0.97亿元增至1.14亿元(CAGR 8.5%),但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下滑至20.89%,反映价格竞争压力。

    市场地位:

    超声波雷达:2023年国内市占率13.86%,APA泊车雷达份额超13%,本土厂商第一;

    视觉感知:DMS/OMS舱内摄像头市占率8.49%,电子外后视镜(CMS)率先通过国家认证。

    竞争对手:

    国际巨头:博世、大陆、法雷奥仍占据ADAS传感器60%以上份额;

    国内对手:德赛西威(行泊一体方案)、舜宇智领(车载摄像头)紧追不舍。


    第五章:未来趋势与投资价值——智能驾驶浪潮下的“隐形冠军”

    行业机遇:

    市场规模:2025年中国乘用车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市场将达292亿、32亿、195亿元(CAGR 21%-25%);

    技术迭代:4D毫米波雷达、行泊一体域控方案渗透率提升,豪恩汽电相关研发已进入量产阶段。

    公司战略:

    全球化:印度马恒达项目量产,欧洲研发中心筹建中;

    垂直整合:自研毫米波雷达射频芯片,突破海外技术封锁;

    生态延伸:布局机器人感知技术,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投资价值与风险:

    优势:技术壁垒+客户资源+全栈能力,2024年新获4.08亿元智能驾驶摄像系统定点;

    风险:毛利率承压(20.89%)、2026年解禁冲击、L3级自动驾驶研发滞后。


    结语:在颠覆中寻找确定性

    从华强北柜台到智能驾驶感知龙头,豪恩汽电的28年历程印证了“技术扎根”与“战略韧性”的价值。在智能驾驶国产替代浪潮下,其“感知-决策-执行”全链条布局已构建护城河,但面对博世等巨头的反扑与国内价格战,未来仍需在研发投入与盈利平衡中寻找突破。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家值得长期关注但需警惕短期波动的成长型标的。

    (注:数据截至2025年3月,来源:公司财报、行业研报、公开信息披露)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