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款承载互联网基因的纯电轿跑,小米SU7用72小时爆单传奇证明了自己的流量统治力。但当褪去「性价比保时捷」的光环,这款划时代产品的真实体验究竟能否撑起颠覆行业的野望?我们通过300公里全场景实测揭晓答案。
性能维度:冰火两重天
狂暴模式下2.78秒的零百加速确实令人肾上腺素飙升,Brembo四活塞卡钳在多次紧急制动中展现出国际大厂底蕴。但日常驾驶时,刻意调校的模拟声浪与真实路感产生诡异割裂——方向盘传递的路面信息被电子助力过度修饰,仿佛戴着VR手套触摸现实世界。更值得关注的是连续弹射起步后的功率衰减,第三次测试时加速成绩已跌落至3.4秒,这对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或许是个警讯。
续航博弈:快乐表的哲学
CLTC 800km的理论续航在25℃恒温环境尚可兑现75%,但一旦开启座椅通风+23℃空调,表显续航立即开启「动态折扣」模式。实测高速工况(120km/h)实际达成率仅58%,这个成绩在2024年高端电轿市场并不占优。有趣的是其独创的「虚拟续航」算法:当电量低于20%时,剩余里程显示会突然变得保守精准,这种「薛定谔的续航策略」或许能缓解焦虑,却暴露了底层能源管理逻辑的矛盾。
智能悖论:生态帝国的裂缝
骁龙8295芯片支撑的澎湃座舱在算力层面无可挑剔,但当你说出「打开座椅加热」时,系统可能突然跳转到米家烤箱控制界面。这种生态链的「过度连接」在车内场景显得荒诞异常。更严峻的是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融合的迟滞:在隧道明暗交替路段,AEB系统会出现150毫秒的决策迟疑,这对以「全栈自研」为荣的小米来说,无疑是技术整合能力的重大扣分项。
工艺迷思:供应链的叹息
无框车门的玻璃升降异响、B柱拼接处0.5mm的错位公差,这些细节暴露出造车新势力难以逾越的品控鸿沟。值得玩味的是其「视觉补偿」策略:车内氛围灯带刻意设计在接缝处上方,用光影魔术掩盖装配瑕疵。这种互联网产品经理式的取巧思维,在汽车制造业可能成为双刃剑。
SU7确实实现了「用Model S(图片|配置|询价) 60%价格获得80%体验」的承诺,但参数狂欢背后,那些无法被Excel量化的驾驶质感、人体工程学积淀、机械素质完整性,才是横在小米面前的真正壁垒。当首批车主的新鲜感退潮,这款现象级产品能否避免重蹈手机行业「参数赢家,体验输家」的覆辙,将是检验雷军造车决心的终极试金石。
你会选择小米SU7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