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风本田S7(图片|配置|询价)以“史上最强本田纯电车”之名高调上市,定价25.99万-30.99万元,试图以“技术底蕴”和“安全标杆”重塑本田在电动化方面相对被动的局面。

然而,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甫一登场,便遭遇舆论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官方通稿中“钢筋铁骨”“驾驶乐趣”的技术卖点,另一边则是社交媒体上“定价离谱”“活在旧时代”的热议。
在“一口价”和“智驾平权”等新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像是一场开卷考试,合资品牌为了能够“榜上有名”,在性价比和智能化方面补齐了功课。但东风本田似乎一直都在“闭关修炼”,以为自己实力不凡,但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

智能化与性价比“双输”
在东风本田的新能源车型中,S7的产品力确算得上是“最强”。
从其25.99万的起售价来看,这个市场上不仅有Model Y、还有极氪7X、小鹏G9、智己LS6和蔚来ET5等新势力选手。无论是性价比,还是智能化,S7不占任何优势。
在电池方面,新车配备的是一块89.8kWh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单电机版CLTC续航里程达到了650公里,双电机版CLTC续航里程620公里。这样的续航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

此外,新一代消费者对安全的定义早已升级:他们关心的不仅是车身刚性,更是电池热失控防护、智驾系统可靠性、软件OTA能力。而S7的“15层电池防护”虽属行业领先,但智能化方向却略显脱节,虽配备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实则需要额外支付1.4万元进行选装,并且缺失城市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车机系统虽搭载阿里云大模型,但生态应用与蔚来NOMI、小鹏XNGP差距显著。
更致命的是,当竞品以“激光雷达+Orin芯片”定义智能安全时,S7仍停留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感知方案,这与其中高端的定位并不相符,毕竟隔壁的丰田铂智3X带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的车型已经杀入15万之内。
技术自信与市场现实的错位
即便市场给出悲观的预期,但笔者觉得S7绝对是一款好开的车,这源自本田强大的机械性能。比如,S7保留了双叉臂悬架、50:50配重比、零晕感调校和ADS全时自适应减震系统等燃油车时代的操控标签。
但即便是以操控为生的宝马,也在调整其在新能源时代的突围方向,我们明显地觉察到,宝马最近开始对外重点传播它的大圆柱电池、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等内容,因为在宝马看来,极致的驾驶乐趣更需要懂得用户的需求。

反观本田,一直延续燃油车时代的“技术优越感”,试图以制造工艺作为差异化卖点,但新能源消费者更看重智能化与用户体验的直观升级。例如,S7的“解剖车体”营销策略强调安全,却被用户视为“工程师思维”的自我感动,反被竞品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直观体验压制。
既未在高端市场建立技术壁垒,又无法在性价比赛道与新势力抗衡,这种夹心化困境一直是东风本田电动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早在2023年,东风本田就正式提出了“创未来2030”战略,明确指出2030年前累计推出10款以上纯电动车型,并且2027年东风本田将不再投放燃油新车。激进的计划并没有转化为市场销量。2024年其新能源销量占比极小,e:NS1和猎光e:NS2两款纯电车型年销量不足千辆,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存在感。CR-V、思域等车型依然是东风本田的销量支柱,但难以抵消整体市场萎缩。
写在最后:
笔者看来,造成东风本田S7的“定价争议”或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企业过于“迷之自信”, 对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义出现了误判;另一种是成本过高的无奈之举,比如技术专利费、日系供应商溢价、或者股东利润分成层层加码,最终让S7成了“成本转嫁的牺牲品”。
但可以肯定的是,“本田信仰”在新能源市场正在失效,技术底蕴反而成了定价包袱。假如本田无法解决“既要燃油车利润,又要新能源热销”的投机心态,未来或将沦为合资电动化转型的“悲情样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