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深夜飙车近300km/h,警方4小时破案

2025年3月6日深夜,山东潍坊市城区道路上,一辆悬挂临时号牌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 Ultra以接近300公里/小时的时速狂飙。中控屏幕显示,该车仅用17秒便从0加速至303km/h,整个过程被网友拍摄并上传至网络,迅速引发轩然大波。
潍坊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接到举报后,立即启动合成作战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比对技术,仅用4小时便锁定了涉事车辆及驾驶员李某某。3月7日17时,李某某被抓获,并对违法行为供认不讳。警方认定其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涉嫌危险驾驶罪,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无独有偶,多地网友爆料称近期出现多起小米SU7 Ultra车主在公共道路飙车事件。一段网传视频显示,另一辆SU7 Ultra在深夜城市道路飙至303km/h,网友直呼“触目惊心”,并呼吁严惩此类危险驾驶行为。
小米汽车回应:技术限制与用户责任之争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汽车客服迅速回应,强调以下几点:
1. 新手模式限制:新车交付后,系统默认开启“驾驶安全保护”功能,在300公里里程内,车辆最高时速限制为140km/h,动力性能也被大幅限制。超过300公里后,用户需通过车机系统内的安全考试,才能解锁运动或赛道模式。
2. 赛道模式免责声明:SU7 Ultra作为“赛道级”高性能车型,最高时速可达350km/h,但该模式仅建议在封闭场地使用。若用户在公共道路超速,属于“个人危险驾驶行为,后果自负”。
3. 技术争议:小米未设置“地理围栏”功能,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强制限制车辆在城区使用赛道模式。这一设计引发网友质疑:是否变相纵容了飙车行为?
舆论风暴:安全与自由的博弈
事件引发全网热议,观点呈现两极分化:
支持严惩派:
多数网友认为,公共道路飙车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建议借鉴无人机管理经验,为高性能车辆增设“电子围栏”,仅在赛道或特定区域解除限速。
技术质疑派:
部分声音指责小米汽车安全措施“形同虚设”:300公里新手期后,用户仅需通过简单考试即可解锁全速模式,缺乏严格审核机制。
网友呼吁厂商引入更严格的驾驶资质认证,例如要求车主提供赛道驾驶培训证明。
性能崇拜派:
也有车迷为SU7 Ultra的性能“叫好”,认为“买超跑不飙车不如推下海”。但这一观点遭到主流舆论驳斥:“赛道与街道应有明确界限”。
法律与监管:高性能汽车管理的空白与挑战
此次事件暴露出当前法规对高性能车辆管理的不足:
1. 法律滞后性:《道路交通安全法》虽规定超速违法,但对“车辆性能与使用场景匹配”缺乏细化条款。例如,未明确禁止民用车辆在公共道路使用赛道模式。
2. 监管技术缺口:警方此次借助大数据快速破案值得肯定,但如何从源头预防类似事件?专家建议推动“车路协同系统”,实时监控车辆状态并自动上报异常数据。
3. 厂商责任边界:小米通过软件限制车速的做法是否足够?对比特斯拉的“驾驶评分系统”(根据用户习惯动态调整性能权限),小米的安全措施显得较为被动。
行业启示:高性能电动车的“双刃剑”效应
小米SU7 Ultra自2025年2月上市以来,以52.99万元的“性价比”定位横扫市场:开售10分钟订单突破6900台,2小时达成1万台年度目标,斩获近80亿元订单。其成功印证了消费者对高性能电动车的狂热,但也带来隐忧:
用户教育缺失:部分车主将“赛道级性能”误解为“街道特权”,忽视公共安全责任。
行业标准待建立:需推动“高性能车辆分级管理”,例如要求厂商对极速超过200km/h的车型强制安装驾驶行为记录仪,并接入交管平台。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表示,SU7 Ultra的目标是“性能比肩保时捷,科技紧追特斯拉”。但此次事件表明,厂商在追求性能参数的同时,更需构建完善的安全生态链。
结语:速度的激情不应逾越安全的底线
小米SU7 Ultra飙车事件绝非孤例,而是新能源汽车时代“性能狂欢”与公共安全矛盾的缩影。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
车主:敬畏法律,明确“赛道与街道”的界限;
厂商:优化技术管控(如地理围栏),强化用户安全教育;
监管部门:完善法规,探索高性能车辆动态监管机制。
唯有如此,才能让速度的激情在安全轨道上释放,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