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驱动未来出行的核心力量

    以棋交友6T6v头像以棋交友6T6v头像
    以棋交友6T6v03-04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电机技术作为核心动力源,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突破,它宛如汽车的“心脏”,主宰着车辆动力性能、续航表现以及驾驶体验。从早期直流电机的短暂应用,到当下交流电机的百花齐放;从传统风冷散热技术的初步探索,到前沿油冷、扁线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持续迭代升级,重塑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一、电机技术路线的多维博弈


    新能源汽车电机主要包括直流电机与交流电机两大类型。早期,直流电机凭借电压调节速度的简便控制方式,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崭露头角。然而,电刷易磨损以及换向时产生火花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高速场景下的应用,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如今,交流电机已成为主流,其中永磁同步电机凭借高达95%的顶尖效率,以及突破4.5kW/kg的卓越体积功率密度,备受各大车企青睐,装车占比高达94%。其工作原理基于转子由永磁体提供磁通,定子绕组接入三相交流电后产生旋转磁场,进而驱动转子转动,比亚迪、特斯拉等众多主流车企纷纷将其应用于旗下车型。

    而交流异步电机则凭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显著优势,在部分高性能车型或后驱辅助电机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定子旋转磁场与转子绕组感应电流的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以特斯拉Model S Plaid为例,其采用自研三电机布局,最大功率可达一千零二十马力,峰值扭矩高达一千四百二十牛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异步电机在高性能应用中的强大实力。与此同时,轮毂电机所带来的分布式驱动革命,正在彻底改写传统底盘架构,Protean Electric等企业已成功实现单轮峰值扭矩1250N·m的重大突破 ,为未来汽车的设计理念与操控性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二、技术性能需求严苛


    高功率密度:鉴于车内空间的局限性,电机必须在小体积、轻量化的前提下,输出强大功率,以充分满足车辆动力性能与驾驶体验的严苛要求。例如,红旗研发的小型化高效电机,峰值功率可达290kw,比功率成功突破10.7kw/kg 。


    宽调速范围:宽广的调速范围可有效省去多挡变速箱,大幅降低成本。特斯拉Model S基本款电机的最高转速可达18000转/分钟,比亚迪e平台3.0的电机最高转速也超过了17000转/分钟 。


    大起动转矩:在车辆起动或低速行驶时,电机需能够迅速输出高转矩,以满足汽车百公里加速等关键性能指标,实现车速的快速提升。


    广高效区间:由于新能源汽车依赖车载电池供电,电机效率直接关乎续航里程,因此需要在常见行驶工况,如匀速行驶中的加减速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效率运行。


    强散热能力:高功率密度使得电机在有限的小体积内产生大量热量,例如,150kw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体积仅为传统动力总成的20%,散热需求极为迫切,对散热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


    三、材料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在材料科学领域,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矫顽力成功突破35kOe。配合晶界扩散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使磁材用量减少了30%,还能确保性能的高度稳定,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永磁电机的综合性能。特斯拉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采用碳化硅MOSFET后,逆变器效率大幅提升6%,续航里程增加了5 - 10%,充分彰显了新型材料在优化新能源汽车整体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水冷油冷混合散热系统的应用,使电机持续功率密度提升了40%,华为DriveONE系统通过智能热管理技术,成功实现了-30℃冷启动性能的重大突破,进一步优化了电机在复杂环境下的工作表现,确保车辆在极端条件下也能稳定运行。


    四、前沿技术革新涌现


    扁线电机技术:传统圆线电机的定子绕组采用圆柱形漆包铜线,铜线间存在较大间隙。扁线电机则创新性地将其替换为发卡状漆包铜扁线,使得裸铜槽满率大幅提升20%-30% 。这一变革使得电机在相同体积下,能够输出更高的功率和转矩;或者在相同功率条件下,有效减小外径与体积,实现显著的轻量化,大幅提升功率密度。

    比亚迪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成功掌握扁线电机产业链,其生产的扁线电机效率高达79.5% 。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换装国产扁线电机后,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最大功率从202千瓦跃升至220千瓦,最大扭矩从404牛米提升到440牛米 。此外,扁线电机还具备诸多优势,如损耗降低、效率提升(总铜耗下降21%,效率提高约1% )、散热和热传导性能更佳(绕组与铁芯槽接触面更大,温度比圆线电机低10% )、震动和噪音更低,并且可采用多层结构(如八层绕组,有效提升续航和效率 )。



    油冷技术:常见的电机散热系统包括风冷、液冷和蒸发冷却散热系统。风冷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安装便捷等优点,适用于小功率电机;液冷散热功率高,散热效率是风冷的50倍,适用于高热流密度场合,但需要额外配备循环液路与密封系统,增加了成本和系统复杂性;蒸发冷却主要应用于兆瓦级大容量发电机组。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液冷方式分为直接冷却与间接冷却,直接冷却通过将冷却油注入电机内部,充分利用冷却油高比热容的特性,并且能够增大与发热源的接触面积,尤其对于绕组端部发热量大的永磁同步电机,冷却效率远高于水冷。以比亚迪dmi的驱动电机为例,其采用直喷式转子油冷技术,可将电机功率密度提升32% 。此外,油介质具有良好的绝缘性、高介电常数、低凝固点和高沸点等特性,为电机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功率密度、能量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攀升,电驱动系统正朝着集成化、小型化和轻量化的方向加速发展 。目前,市场上已涌现出三合一、四合一、六合一、七合一甚至八合一电驱动系统,其中三合一系统最为常见 。多合一系统通过将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零部件高度集成,共享壳体、线束等零件,实现了系统集成、成本降低和重量减轻的多重目标 。扁线电机的扁铜线间隙较大,有利于冷却油的渗透,从而促进了直接油冷技术的应用。冷却油良好的绝缘性可在多场景复用,加速了整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进程,有力推动了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总成的落地普及 。例如,东风日产发布的全球最高集成14合1智能电驱,电机转速实测可高达25100rpm,应用“箭雨”自喷油技术后,使电机极限温度降低了45°C,电机持续功率提升了54% 。


    五、系统集成带来的效能跃升


    高度集成的“三合一”电驱系统成功将体积缩小了20%,广汽埃安推出的“四合一”集成模块更是实现了NEDC效率89%的优异成绩。800V高压平台搭配SiC器件,使充电效率大幅提升50%,保时捷Taycan率先实现了270kW的超充功率,极大缩短了充电时间。智能矢量控制算法借助深度学习技术优化扭矩分配,即便在极端工况下,仍能保持95%以上的超高控制精度,显著提升了电机的控制性能和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


    六、企业电机技术布局各显神通


    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军者,特斯拉一直以先进的电动驱动技术著称。早期车型采用三相交流异步电机,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可控,如Model S在高速行驶时,异步电机能够保持较高转速和电能使用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部分车型开始引入永磁同步电机,巧妙结合不同电机的优势,全面提升车辆综合性能 。


    比亚迪:比亚迪在电机技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底蕴,产品线全面涵盖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 。在扁线电机和油冷技术方面成果斐然,自研扁铜线生产工艺成功解决了成型回弹等技术难题,牢牢掌握扁线电机产业链;直喷式转子油冷技术更是大幅提升了电机功率密度,多款车型凭借卓越的电机技术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出色的销量与良好的口碑 。


    吉利:吉利在电机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发力,成功掌握全球首个转速高达3万转每分钟的直驱车载驱动电机试验台架,覆盖0 - 1200V电压平台 。高转速意味着更强的动力输出、更快的加速性能和更高的时速,一旦应用到量产车上,将极大地提升车辆性能,为用户带来更为激情澎湃的驾驶感受。


    华为:华为推出的DriveONE智能电驱平台采用全球一流的SiC高压四驱组合,具备高效、高功率、高集成度等显著特点,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先进的动力解决方案。通过与各大车企的紧密合作,华为正积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小米:小米的超级电机采用永磁同步技术,效率高达95%,动力输出极为出色,以HyperEngine V8s为例,其最大功率可达425kW,最大扭矩为635N·m ,转速可达27200rpm 。此外,小米还采用智能控制算法,能够根据车辆运行状态和驾驶员需求,智能调节电机输出,有效提升车辆性能和舒适性,为用户打造更加智能、便捷的出行体验。


    七、产业变革中的技术突围


    面对稀土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无稀土铁氧体电机取得了关键突破,日立研发的新型磁阻电机转矩密度提升了30%,为解决稀土依赖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油冷直喷技术的应用,使绕组温升降低了25K,持续功率提升了15%,进一步优化了电机的散热和性能表现。精进电动开发的轴向磁通电机成功实现了8kW/kg的功率密度,相比特斯拉Model S电机,轻量化提升了40%,充分展现了在追求高功率密度和轻量化方面的创新成果,为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未来趋势展望


    材料创新:持续加大对新型磁性材料、高导电性材料等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电机性能。例如,降低稀土依赖的非稀土永磁电机研究,有望有效缓解稀土供应不稳定对电机产业的影响 ,为电机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智能化控制:积极引入AI技术,实现电机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根据路况、驾驶习惯等实时调整电机运行参数,全面提升能效与驾驶体验 。通过智能化手段,让新能源汽车更加智能、高效地适应各种行驶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集成化发展: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度将持续提高,与电池、电控等系统深度融合,构建更加高效、紧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 。通过系统集成优化,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高速化:不断挑战电机转速的极限,追求更高的功率密度和动力性能,满足消费者对高性能新能源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 。高速化发展将使新能源汽车在动力性能上与传统燃油汽车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进程。


    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推动着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大步迈进。在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突破,新能源汽车电机必将为我们带来更出色的出行体验,成为绿色出行的核心动力支撑,彻底改写汽车产业的未来版图,引领我们迈向真正的智能出行新时代。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