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书福的战略收缩绝不是认怂,而是中国唯一玩转多品牌的车企在尝试破局。当比亚迪砍掉燃油车、新势力死磕单品时,吉利偏偏选择了一条更凶险但也更性感的路线——用15个品牌编织一张从5万到500万元市场的巨网。
有人说极氪卖一辆亏2.5万是败笔,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证明吉利敢在30万+市场真刀真枪烧钱。看看那些只敢在20万元以下内卷的品牌,连亏钱的资格都没有!领克11款车半数月销不过千?这正暴露了吉利的野心——用多车型饱和攻击细分市场,总有一款能押中爆点。当年长城靠哈弗H6封神,如今谁又能保证极氪X不会成为下一个现象级产品?

那些嘲笑极氪MIX月销100辆的人,怕是没见过特斯拉Cybertruck早期产能地狱的惨状。吉利最可怕的能力从来不是短期盈利,而是用燃油车利润哺育新能源的长期主义。当蔚来、小鹏还在为融资发愁时,吉利每年200亿研发投入纹丝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大玩家底气。
多品牌战略更藏着李书福的阳谋——用路特斯打高端圈层、用极星卡欧洲市场、用几何守下沉市场。小米SU7再火也只能在中国内卷,吉利却已在东南亚建厂、在欧洲铺渠道。这种全球化能力,新势力再追五年也未必赶得上。

李书福真正的杀招在《台州宣言》里早已写明:“用SEA架构吃掉80%的零部件通用化率”。当大众还在为MEB平台纠结时,吉利已经让30万的极氪001和7万的星愿共享底盘。这种丰田式的成本控制一旦跑通,15个品牌反而会成为碾压对手的武器库——就像ZARA用多品牌矩阵统治快时尚市场那样。
当然,这场豪赌需要时间。
两年百万辆的目标听着疯狂,但别忘了吉利手里还攥着沃尔沃的混动技术、魅族的车机生态、甚至卫星联网的想象空间。当对手还在堆配置时,吉利已经在搭建“车+卫星+手机+换电站”的生态闭环。
中国车市需要吉利的野心。当所有人都挤在“少生孩子好打架”的独木桥上时,李书福偏要证明**“多品牌不是包袱,而是军火库”**。这场实验若成功,中国将诞生首个真正比肩大众集团的全维度车企;若失败,至少也为行业蹚出一条新路。
与其嘲笑吉利的笨重,不如警惕它的进化速度——大象一旦学会跳舞,整个丛林都要颤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