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汤靖(微博ID“老汤哥Tango”)多次发文,剑指部分车企“将供应商技术冠以山海经、北欧神话名称,包装成自研突破”的现象。他直言:“起个神话名字就算技术突破?用户要的是性能,不是名字。”

此言被广泛解读为暗讽华为鸿蒙智行,后者在发布会上推出的“途灵龙行平台”“天使座主动安全防护系统”等技术命名被网友调侃“山海经化”。
汤靖进一步强调,理想汽车连电机碳化硅均自研自产,却被质疑“生产线是否自研”,而某些车企“借名营销”却无人追问,逻辑矛盾。他比喻称:“餐馆菜好吃就行,非要说猪是自己养的,甚至把别人的猪换个名字,未免可笑。”

命名≠虚假,文化赋能亦是创新
1. 命名是技术传播的“第一张名片”
汽车技术的复杂性远超普通用户认知,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名称(如沃尔沃“雷神之锤”大灯、华为“鸿蒙”系统)能快速建立用户联想,降低理解门槛。华为的“途灵龙行”平台命名虽源自《山海经》,但其背后整合的智能驾驶算法与硬件协同能力,实则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2. 全球车企的“命名惯例”
北欧车企沃尔沃以神话命名设计元素,德国车企用“双离合”“TSI”等缩写构建技术标签。若按汤靖逻辑,这些是否均属“伪创新”?显然,命名艺术与技术创新本可共存,关键在于技术是否真能兑现承诺。

自研与技术整合,本非对立面
1. 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协作
即便强如特斯拉,其电池依赖松下、底盘技术整合多家供应商。理想汽车引以为傲的碳化硅电机,其原材料与设备同样依赖全球供应链。汤靖所称“自研”更多是局部突破,而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整合能力与用户体验优化,非“全链条自研”。

2. 用户视角:结果大于出身
用户关心的是车辆安全、续航、智能体验,而非技术是否100%自研。华为鸿蒙智行的“天使座”系统若真能实现主动安全升级,即便部分模块采购,亦是对行业的贡献。汤靖将“自研”与“命名”对立,反而暴露对用户需求的误读。

行业需要多元创新,非单一标准
1. 命名争议背后的“双标”
理想汽车曾因“魔毯空气悬挂”命名被批“鸡贼”,汤靖自嘲“不会起名”,却未否认该技术对舒适性的提升。若以同样标准审视,理想的命名是否也应被归为“营销包装”?行业创新本应包容多元路径,而非以“自研纯度”论英雄。
2. 警惕“技术原教旨主义”
过度强调“自研”易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叙事。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既需要理想这类“硬核自研派”,也需要华为、比亚迪等“整合创新派”。两者互补,方能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放下“名字之争”,回归用户价值
汤靖的质疑虽引发对行业浮夸风的反思,但其逻辑将“技术命名”与“虚假宣传”简单等同,忽视了文化传播与用户体验的深层关联。真正的创新,应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落地,而非“自研”与“命名”的形式之争。

正如网友所言:“菜好吃,谁管厨师是不是自己种菜?但若用烂菜起个‘仙膳’之名,才是真问题。” 车企若能用好“名字”讲好技术故事,同时守住性能底线,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