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当下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新旧动能转换,排放标准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共存竞争等,对汽车企业和从业人员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变得越来越迫切。
1 前言
本文就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的飞轮拧紧工位的不合格问题,通过对故障现象的深入调查分析,识别设备、人员、拧紧程序等的改善机会,带领团队通过对相关改进措施的落实,显著提高该工位的一次通过率并降低问题流出风险。
2 现象描述
某工厂飞轮拧紧工位操作者反映,连续几周频繁出现飞轮螺栓拧紧不合格,平均每天2-3次,拧紧不合格后,需要将发动机下线并将螺栓更换并清洗干净残胶后,重新上线拧紧,造成一次通过率降低,给生产交付带来较大困扰。

3 问题分析
3.1 标准探究
通过查阅相关工艺文件,确认该半自动拧紧工位共拧紧8颗螺栓,利用4根拧紧轴分为两次拧紧,该工位为扭矩加转角控制,螺栓表面带达克罗涂层,螺栓不容许重复使用,最低力矩要求为85Nm。


3.2 问题定义
通过对追溯系统中相关拧紧过程曲线及结果的查询,截至5月20日,累计发生14起拧紧不合格现象。进一步调查分析后,确认这14台发动机的拧紧曲线,主要失效模式分为三类:
第一类:拧紧结束且最终力矩低于下限;

第二类:并未开始正式拧紧,力矩始终处于初始阶段;

第三类:拧紧已经全部完成且合格,但随后又紧接着出现一次拧紧不合格。


3.3 问题根源探索
通过对前面两步的基础分析,结合现场的实际工况,确认飞轮螺栓,飞轮零件批次均未变化,曲轴孔加工状态稳定,以及拧紧轴标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确认失效比例如下:

具体来看,失效的原因由以下几个方面:
①、预拧紧失败的可能原因是拧紧程序认帽过程中超时报警,或者是套筒对中度不佳导致,无法成功认帽等;
②、最终力矩低于下限的可能原因是拧紧过程不同步,螺纹孔表面粗糙度状况不一致,也可能是研发本身设计的工艺规范不够合理;
③、重复拧紧失效可能是由于员工在螺栓拧紧合格后,再次拧紧螺栓的误操作造成。
4 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对飞轮拧紧失效情况的分析,团队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确认和改进:
1、对飞轮和螺栓接触表面的粗糙度测量确认合格;
2、检查和确认设备对中度,套筒磨损情况;
3、确认测试设备出来后的曲轴姿态,尽可能保持一致,提高设备和人工对正效果;
4、优化现有PLC控制逻辑,将8颗螺栓拧紧合格的信号串入使能信号发出中,当PLC接收到拧紧设备合格信号后,立即去除使能信号,从技术角度,杜绝操作人员重复拧紧的可能。
5 结论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继续夯实基础,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通过对装配过程的拧紧系统防错水平不断优化提升,实现进一步的降本增效,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分享,欢迎同行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今天的话题,就分享到这里,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若您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或需要进群交流的小伙伴,可关注螺丝君WX公众号:GAF螺丝君(GAF-luosijun)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