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屠夫、智能核弹、产业链革命,谁在改写汽车百年游戏规则?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一、行业变革的“三段式绞杀”
- 2023年“油电同价”:掀翻合资燃油车底裤
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9.98万起,直接杀入轩逸、朗逸腹地。表面是价格战,实则是“技术平权”:插混系统成本压到与燃油车相当,用户发现“油耗低、动力强、还能上绿牌”的新能源车不比油车贵。这一刀砍断了燃油车的“性价比护城河”,合资品牌被迫以伊兰特7.58万、凯美瑞(图片|配置|询价)终端降价3万等“骨折价”应战。
- 2024年“电比油低”:迪王的规模化屠杀
当汉唐荣耀版以16.98万搭载激光雷达和天神之眼智驾系统,B级车市场彻底变天。比亚迪的底牌是:垂直整合产业链+百万级销量分摊成本。例如碳酸锂价格暴跌让电池成本骤降,海豹车型单车成本释放近万元空间。五菱、哪吒、长安启源等被迫跟进,20万内市场血流成河。
- 2025年“智驾平权”:技术核弹二次爆破
比亚迪天神之眼、长安深蓝AD PRO、吉利星睿大模型集体下放至10万级车型。当Model 3车主花6万选装的FSD功能,在国产车上变成标配,智能驾驶从“炫技玩具”变成“生存刚需”。燃油车最后一块遮羞布——机械素质优势,在算法面前土崩瓦解。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二、价格战背后的“产业链革命”
- 比亚迪的阳谋:用规模化摊薄研发成本(2023年研发投入400亿),用自研三电、半导体、智驾系统打破供应链枷锁。当别人还在为宁德时代涨价发愁时,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已自给自足。
- 新势力的绝地反击:零跑、哪吒靠全域自研+增程路线,把中型SUV打到15万内;华为ADS 2.0+鸿蒙座舱让问界M5智驾版成25万级爆款。没有技术护城河的车企,连价格战资格都没有。
- 燃油车的慢性死亡:4S店亏损面超50%,国六B排放升级成本转嫁困难,经销商库存积压……当新能源渗透率突破35%,传统车企的发动机变速箱产线已成负资产。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三、智能化战场:新一轮“技术军备竞赛”
- 智驾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状
2025年车企集体押注L3:比亚迪天神之眼实现纯视觉+激光雷达双方案,吉利星睿大模型调用2000个车载接口,长安计划在10万级车型装激光雷达。没有智驾能力的品牌,将被打上“落后时代”标签。
- AI大模型上车:重新定义交互
东风岚图融合DeepSeek实现“模糊指令精准响应”,宝骏享境用双模部署解决简单问题秒回、复杂问题深度思考。当车机比Siri更懂你时,传统车机菜单逻辑沦为古董。
- 成本屠夫的二次进化
DeepSeek模型性能比肩GPT-4,成本仅1/10;比亚迪用天神之眼智驾型将高阶智驾打入20万区间。智能化的尽头是白菜价,合资品牌引以为傲的L2+选装包策略彻底失效。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四、行业洗牌的深层逻辑
- 消费者认知重构:年轻人买车先问“有没有智驾”,续航焦虑让位体验焦虑。某比亚迪4S店销售透露:“客户试驾时要求演示自动泊车,不会用的车直接pass”。
- 市场格局加速分化:2024年1月新能源渗透率29.9%,但尾部品牌月销不足千台。未来3年或现“3+X”格局:比亚迪、特斯拉、华为系占60%份额,其他玩家争夺剩余蛋糕。
- 全球化暗战启幕:比亚迪泰国工厂投产、奇瑞墨甲机器人出海、DeepSeek模型赋能海外车企。中国正在输出“电车+智驾”双重标准。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五、没有终局的战争
- 技术迭代速度决定生死:2026年固态电池量产、2028年L4自动驾驶落地。跟不上节奏的品牌,连“价格战资格”都会丧失。
- 市场或将出现“虚假繁荣”:民生证券预警20万内市场可能产能过剩,但用户要的不是200款车,而是10款爆款。
- 终极拷问:当智驾全面普及时,汽车品牌的价值是算法数据?用户生态?还是颠覆性的出行体验?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你认为2025年智驾会成为买车首要考量吗?燃油车还有哪些翻盘机会?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数据来源:综合自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官方数据、乘联会报告、民生证券研报。
说明:个人观点,仅供娱乐参考。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联系秒删。
扩展阅读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线
1. 技术探索与政策萌芽(2001-2008年)
- 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将新能源汽车研发列入863重大科技课题,重点布局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技术。
- 2007年: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新能源汽车定义(含混合动力、纯电动等)。
- 2008年: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元年”,销量显著增长(乘用车同比增长117%),政策推动商用车领域率先应用。
2. 规模化推广与战略调整(2009-2015年)
- 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示范工程,重点推广公交、出租等公共领域用车。
- 2012年:国务院明确以纯电动为战略方向,设定2020年累计产销500万辆目标;启动财政补贴和充电设施建设。
- 2013-2015年:私人市场逐步开放,北京等城市推出新能源牌照优惠;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3. 产业升级与政策优化(2016-2020年)
- 2016年:骗补事件后调整补贴政策,引入“双积分”制度,倒逼车企技术提升。
- 2018年:取消外资车企股比限制,特斯拉等企业加速本土化。
- 2020年:纯电动技术成熟,市场渗透率达5.8%,产业链初步完善。
4. 爆发式增长与全球化(2021年至今)
- 2022-2024年:市场渗透率突破40%,2024年产销量首破1000万辆,出口量全球占比超60%。
- 技术方向:智能化(高阶自动驾驶)、插混技术(灵活补能)成为竞争核心,氢燃料商用车加速落地。
- 全球化:东南亚、欧洲成核心市场,比亚迪、蔚来等品牌通过本地建厂实现国际化布局。
关键特点
- 政策驱动:从补贴扶持转向市场化竞争(如双积分、充电基建)。
- 技术路径:从混合动力过渡到纯电动主导,再向智能化、网联化延伸。
- 市场结构:商用车先行→私人消费崛起→全球化输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