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断轴争议始末:车主致歉与数据谜题

    AI漫游人头像AI漫游人头像
    AI漫游人02-17

    2025年2月15日,一则以#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过坑断轴#为关键词的短视频登上抖音热榜,画面中变形的底盘与断裂的悬架引发全网热议。随着涉事车主发布长文承认存在欺瞒行为,这场关于智能汽车质量与信任的讨论被推至风口浪尖。

    事故回溯与争议升级

    事件始于2月9日,某社交平台出现家属驾驶小米SU7通过坑洼路段后发生底盘断裂的图文爆料,车主质疑车辆存在设计缺陷。小米汽车次日发布公告,否认存在断轴情况并称“相关传言与事实严重不符”,同时披露后台数据显示车辆存在异常驾驶记录。这一声明随即引发舆论割裂:支持者认为车企数据更具权威性,质疑者则要求公开完整行车数据。

    车主的致歉声明

    在舆论发酵五日后,车主通过抖音账号发布三千字长文,承认在事故处理中存在两处关键隐瞒。其一,最初由妻子谎称驾驶车辆,实则为车主本人操作;其二,其父在事故发生后饮用啤酒,但坚称“酒精摄入与驾驶行为无时间重叠”。文中特别强调:“隐瞒部分事实的初衷,是希望推动车企正视底盘问题,未曾预料会引发数据隐私争议。”

    车企的科技化应对

    小米汽车在此次事件中展现了互联网企业的典型应对模式。技术团队在事发36小时内即通过车载系统回传了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悬架压力值在内的20组数据,证明车辆通过坑洞时时速达58km/h,远超该路况安全阈值。但对于公众要求公开完整EDR(事件数据记录器)数据的呼声,企业以“涉及用户隐私”为由未予回应,这种数据黑箱现象恰是智能汽车时代的新型矛盾缩影。

    舆论场的撕裂与反思

    在知乎相关话题下,工程师群体与普通消费者形成鲜明立场分野。前者根据车企公布的G值曲线图,计算出碰撞瞬间冲击力相当于从1.5米高度坠落,印证了操作不当的可能性;后者则质疑“智能汽车数据解释权是否被车企垄断”。更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尚未明确事故数据公开标准,导致类似纠纷陷入“罗生门”困局。

    余波未平的双重代价

    车主在文末宣布自费维修车辆并退出舆论场,但该事件已造成连锁反应。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小米SU7的24小时退订率在事件峰值期达到0.7%,创下该车型上市以来最高纪录。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风波暴露了智能汽车时代数据主权归属的模糊性——当车企掌握绝对数据优势时,消费者如何实现有效维权,成为亟待解决的行业命题。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断裂的不仅是金属悬架,更是传统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与智能汽车技术特性之间的连接轴。正如某汽车行业分析师所言:“当车辆变成带轮胎的超级计算机,我们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新型信任机制。”或许,这次事件终将推动智能汽车数据监管体系的加速完善。

    事件车主账号道歉截图

    #小米SU7断轴车主承认欺瞒网友##如何看待小米SU7断轴车主承认撒谎##小米SU7断轴事件对公司有何影响#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