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全面落地 智驾技术普惠化进程提速

    海欧汽车头像海欧汽车头像
    海欧汽车02-13


    2024年2月10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正式推出覆盖全系车型的全民智驾战略。此次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下探至7万-20万元主流消费区间,标志着中国汽车智能化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技术架构与市场布局

    根据发布会披露的信息,比亚迪构建了三级智能驾驶技术体系:天神之眼A(DiPilot 600)采用三激光雷达方案,主要应用于高端品牌仰望;天神之眼B(DiPilot 300)配备单激光雷达系统,服务于腾势及比亚迪中高端车型;天神之眼C(DiPilot 100)基于前视三目摄像头+5R12V感知硬件组合,首期覆盖21款在售车型,包含起售价7.38万元的海鸥车型。这种分层技术架构既保证了高端市场的技术标杆地位,又实现了主流市场的技术普惠。

    技术性能与场景应用

    在核心功能实现方面,DiPilot 100系统依托BEV+OCC感知架构和端到端控制算法,展现出多项技术突破。其高快领航功能(HNOA)在高速场景下可实现超过1000公里的零接管驾驶,AEB主动刹车系统在100km/h时速下可完成稳定刹停,泊车系统成功率提升至99%。相较于行业平均水平,该系统的环境感知距离延长40%,障碍物识别种类增加25%,特别针对中国复杂路况优化了博弈变道算法。

    市场数据显示,当前配备L2+级智驾功能的车型平均售价为23.5万元,而比亚迪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自研,将配置门槛降低至7万元级别。这一价格突破使得智驾技术在年销量超800万辆的A级车市场实现覆盖,预计将影响国内70%的汽车消费群体。

    安全性能与数据支撑

    基于中国交通事故深度研究(CIDAS)数据,疲劳驾驶导致的重大事故占比达21%,而智能驾驶系统可有效降低83%的夜间事故风险。比亚迪为此构建了五层安全架构:包括感知冗余层、决策容错层、执行备份层、云端监控层和应急响应层。其车云数据库已积累超过440万L2级车辆的全场景数据,形成覆盖全国95%以上道路特征的动态图谱。

    研发体系与产业协同

    在技术研发层面,比亚迪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其一,建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数据平台,日均处理数据量达2.3PB;其二,研发团队规模超11万人,其中专职智驾工程师达5000人,实现从芯片设计到算法开发的全栈自研能力;其三,依托年产能400万辆的制造体系,推动智能驾驶硬件成本同比下降35%。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使其能够协调2000余家供应商进行技术同步升级。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此次战略发布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国内具备NOA功能的车型渗透率仅为8.7%,比亚迪的规模化布局有望在2024年将该数字提升至3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其代客泊车系统通过V2X技术实现停车场基础设施联动,已在深圳、上海等12个城市完成2000个停车场的数字化改造。

    从产业格局观察,比亚迪的智驾战略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技术路径上坚持"渐进式"发展路线,产品布局上实现"金字塔型"全覆盖,生态建设方面构建"车-路-云"协同体系。这种发展模式既规避了纯视觉方案的技术局限,又避免了激光雷达方案的成本困境。

    未来展望与行业协同

    根据规划,比亚迪将在2024年分阶段释放更高阶功能:第三季度实现120km/h时速AEB能力,第四季度扩展至140km/h;城市领航系统预计年底覆盖全国50个主要城市。公司同时宣布开放部分数据接口,与百度、华为等科技企业共建智能驾驶生态联盟。

    从行业视角看,这场智能化战略发布不仅意味着比亚迪完成"电动化"向"智能化"的战略转身,更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跃迁,助力中国品牌向上生长 。当智能驾驶技术突破价格壁垒走向大众市场,其带来的不仅是产品竞争力的重构,更是整个汽车产业价值体系的革新。这种以规模化应用推动技术进步,再以技术升级反哺规模效应的正向循环,正在塑造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新范式。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