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跑汽车被贴上"小理想"标签时,这个称谓既是对产品力的肯定,也暗含着某种局限的想象。作为第二家实现盈利的中国新造车企业,零跑用连续五个季度毛利率为正的业绩证明,它的商业密码不在于复刻某个成功模板,而在于构建差异化的生存法则——在15-25万元价格带开辟出兼容科技普惠与全球野心的独特航道,这场价值重构正在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逻辑。
将零跑与理想简单类比的市场观察,本质上源于对新能源汽车赛道二元化认知的惯性。当新势力阵营分化出"高端玩家"与"性价比选手"两种路径时,零跑却用C系列产品打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预设:C11增程版以15万元起售价实现285km纯电续航,比同级竞品高出50%的电池容量;C01电动轿车在20万元区间搭载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这些配置背后是全域自研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不同于理想汽车专注家庭场景的产品哲学,零跑选择做"技术普惠主义者",其自研的"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架构,让15万级产品拥有30万元车型的智能化体验,这种错位竞争策略在2023年为其带来14.4万辆交付量,同比增长超29%。
在电动化技术路线的选择上,零跑展现出更富弹性的战略思维。当行业陷入"纯电与增程路线之争"时,零跑是少数实现两种动力形式平台化开发的品牌。这种"双线并行"策略并非摇摆,而是基于真实市场需求的前瞻布局:C11车系增程版占总销量58%,却在生产端与纯电车型共享75%的零部件。这种技术弹性在应对市场波动时显示出独特优势,当2023年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白热化时,零跑通过即时调整产品组合,实现单车毛利率环比提升6个百分点至8.9%。不同于依赖增程路线的品牌,零跑始终保持着纯电技术的迭代节奏,其800V高压平台和碳化硅电控技术已进入量产倒计时。
全球化布局的深度更凸显零跑的战略纵深感。当大多数新势力还在国内市场鏖战时,零跑已与Stellantis集团达成15亿欧元战略合作,借助后者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计划两年内进入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市场。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创新,使其规避了传统车企重资产扩张的风险。在以色列市场,零跑T03上市三个月即跻身电动车销量前三,验证了其"全球化国民车"定位的可行性。值得关注的是,零跑的海外战略并非简单输出现有产品,而是基于本地化需求进行柔性开发——即将上市的C16车型在设计阶段就预留了右舵版本和欧标认证模块。
在智能化竞技场上,零跑选择了一条务实的技术路线。没有效仿新势力头部品牌堆砌激光雷达的做法,而是通过自研的凌芯01芯片实现算力效率最大化。其LEAP 3.0智驾系统在20万元以内车型实现高速NOA功能覆盖,这种"高性价比智能化"策略精准击中了主流消费群体既要科技体验又要控制预算的痛点。与地平线、英伟达等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又保证了技术迭代不会掉队。这种平衡艺术在2024年得到市场验证:搭载激光雷达的C16预售48小时订单破万,证明消费者愿意为适度超前的技术买单。

零跑的盈利密码还藏在供应链的深层重构中。通过自研电驱、电池包、智能座舱等核心部件,其整车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但这种垂直整合并非封闭体系,而是保持开放协同——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电池技术,与高通联合定义座舱芯片,这种"核心自研+生态共建"的模式,既规避了全面自研的沉重负担,又掌握了关键技术的主动权。当行业普遍受制于电池价格波动时,零跑通过电池包标准化设计实现跨车型通用,使电芯采购成本下降20%。
站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节点,零跑汽车的价值不仅在于证明新势力可以盈利,更在于展示出中国车企突破路径依赖的可能性。它既没有选择蔚来的用户运营范式,也没有完全跟随理想的场景造车理念,而是创造出技术普惠与全球拓展相结合的新模型。当慕尼黑车展上欧洲媒体惊呼"中国电动车正在重新定义价值标准"时,零跑用C10的德国首秀给出了具象答案——这辆搭载高通8295芯片的SUV,售价仅为当地竞品的60%。这种跨维度的竞争力,或许才是零跑撕掉"小理想"标签的真正底气:它不再需要任何前缀来定义自己,因为其存在本身就在拓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想象边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