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在深圳举办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正式推出“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并宣布全系车型将搭载该技术。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比亚迪从“电动化”向“智能化”的全面转型,更以7万级车型的智驾普及为突破口,宣告了中国汽车行业“全民智驾时代”的来临。这一战略的落地,既是技术普惠的典范,也是行业竞争格局重塑的起点。

一、技术突破:从“堆料”到“系统闭环”的智驾革命
比亚迪“天神之眼”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全栈自研的体系化能力。与依赖第三方解决方案的造车新势力不同,比亚迪通过“硬核硬件+智慧算法+海量数据”的闭环生态,重新定义了智能驾驶的底层逻辑:

1. 硬件配置的差异化布局
天神之眼分为三阶算力平台:
- 天神之眼A(三激光版):搭载于仰望品牌,配备3颗激光雷达、双Orin X芯片(算力508TOPS),支持无图城市领航(CNOA);
- 天神之眼B(激光版):应用于腾势及比亚迪中高端车型,配备单激光雷达,算力254TOPS,支持高速及城区NOA;
- 天神之眼C(三目版):覆盖7万-20万级车型,通过前视三目摄像头与低成本传感器组合,实现高速NOA功能,算力84TOPS。
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了高端市场的技术标杆地位,又通过三目视觉方案大幅降低成本,推动智驾功能“下沉”。

2. 数据驱动的算法进化
比亚迪依托超过440万辆搭载L2及以上辅助驾驶的车辆,构建了国内最大的车云协同数据库,每天新增训练里程达7200万公里,并通过每月数十万条实时数据的迭代优化算法模型。这种“越开越智能”的动态学习能力,使其在复杂路况(如城中村、无保护左转)中表现更贴近中国驾驶场景。

3. 无图导航与动态语义地图
摒弃对高精地图的依赖,通过“动态语义地图生成系统”实时构建厘米级环境模型,结合V2X车路协同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地图更新机制。这一技术路径显著降低了智驾系统对基础设施的依赖,加速了全国范围内的功能覆盖。

二、普惠战略:智驾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跨越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并非空洞口号,而是通过产品布局与成本控制实现的行业颠覆:
1. 价格下探至7万级市场
以海鸥(图片|配置|询价)智驾版(7万元起)为代表,比亚迪首次将高阶智驾功能引入A00级车型。通过三目摄像头替代激光雷达、采用地平线征程6M芯片等低成本方案,在10万元以下市场实现L2+级功能。这一策略直接击穿传统智驾车型20万元的价格门槛,使智驾从“高端选配”变为“大众标配”。

2. 全系覆盖与功能升级
首批上市的21款车型覆盖7万至30万元区间,包括秦L、海豚、宋PLUS等主力车型。针对老用户,比亚迪还计划通过OTA推送城市记忆领航功能(MNOA),进一步释放智驾潜力。
3. 供应链协同与成本优化
比亚迪与地平线、速腾聚创等本土供应商深度合作,通过规模化量产降低硬件成本。例如,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的量产规模预计在2025年突破1000万片,支撑比亚迪10-20万级车型的智驾需求。这种“技术普惠+产业链共赢”的模式,为行业树立了降本增效的标杆。
三、行业重塑:从“动力竞争”到“智能平权”的范式转移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正在引发汽车产业的链式反应:
1. 倒逼行业技术迭代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均面临压力。例如,长安汽车宣布2025年后不再开发非智能化车型,小鹏计划2025年推出准L3级功能。比亚迪的“鲇鱼效应”加速了全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进程。
2. 重构用户购车逻辑
调查显示,74%的消费者将智驾功能视为购车“硬性指标”。比亚迪通过全系标配策略,推动市场从“性价比”向“智价比”转变,迫使竞争对手跟进。
3. 催生新商业模式
智驾的普及为数据服务、保险定制(如基于驾驶行为的UBI保险)等衍生业态提供基础。比亚迪已吸引500余家生态伙伴共建开发者平台,探索“车-路-云”一体化网络的价值延伸。

四、社会价值: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1. 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中国每年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死亡率高达83%。天神之眼的AEB功能可在100km/h时速下稳定刹停,代客泊车成功率99%,显著提升主动安全水平。
2. 缓解驾驶疲劳与资源浪费
城市记忆领航(MNOA)和代客泊车(AVP)功能,将用户从高频重复驾驶场景中解放,每年可节省数十亿小时的社会时间成本。
五、未来展望:中国智驾的全球化野望
比亚迪的实践表明,智能驾驶的竞争已从单一技术比拼升级为“系统工程”的较量。其“数据-算法-硬件”闭环生态与规模化优势,为中国车企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新范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