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和本田合并谈崩,仍拒绝中国企业,利润已暴跌94%裁员近万人。近年来,受疫情、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日产汽车深陷经营困境。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4上半财年(4月至9月),日产汽车净营收同比降低1.3%,营业利润同比大跌90.2%,净利润同比大降93.5%。为应对危机,日产汽车宣布将全球裁员9000人,并削减20%的产能,还将向联盟伙伴出售三菱汽车的最多10%的股份。
为了应对危机,日产想和本田合并,双方在去年12月展开谈判,计划通过设立共同控股公司进行经营整合,从而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据国外媒体报道,本田曾试探性地提出与日产合并的提议,但条件是日产需成为本田的子公司。这一提议遭到了日产董事会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本田提出的条件不可接受,而是坚持通过共同控股公司,实现日产和本田双方的平等合作。

日产为何拒绝本田?分析人士指出,日产作为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品牌积淀,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成为本田的子公司。
此外,两家公司在企业文化、技术路线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合并后能否顺利整合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面对困境,日产将何去何从?当然还是和其他企业结盟。为应对行业变革,日产正积极寻求与科技公司结盟,以加速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此前和日产传出“绯闻”的,是富士康。

富士康作为全球电子产品代工领域的巨擘,近年来已将业务触角延伸至电动车制造领域,其深厚的代工底蕴和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引起了日产的浓厚兴趣。
富士康电动车业务的掌舵人关润,曾是日产的高层管理者,在日产集团内贡献了33年的光阴,历任执行董事等要职。关润的加盟,为富士康与日产之间的潜在合作铺设了桥梁。
鸿海集团,富士康的母公司,自2024年末便着手与日产进行接洽,其意图不仅限于收购日产的工厂与设备,更渴望在决策层面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日产的立场一度坚决,对此提议予以回绝。鉴于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一合作构想的实现似乎更加遥不可及。
目前,日产内部更倾向于从科技界寻找合作伙伴,最好是总部设在美国的企业。此外,日产董事局也正催促CEO内田诚及其他高层交出更详细的重组方案,以准备与任何新潜在伙伴的洽商。
日产的未来充满变数,是继续独立发展,还是寻求合并重组?是坚持传统燃油车路线,还是加速向电动化转型?这些问题都考验着日产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日产汽车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挑战。比如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加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型。以及聚焦核心业务,淘汰盈利能力差的车型,提高产品利润率。同时还要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日产和本田合并谈崩,仍拒绝中国企业,利润已暴跌94%裁员近万人。日产的未来之路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机遇。只有积极拥抱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