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冠军之争:比亚迪 VS 上汽

2024 年汽车市场销量数据的公布,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在这场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比亚迪与上汽集团的销量冠军之争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焦点。
比亚迪在 2024 年的销量表现堪称惊艳,全年累计销量达到 427 万余辆,同比增长 41.26%。这一成绩不仅让比亚迪在国内市场一骑绝尘,更是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独占鳌头,成为当之无愧的 “三冠王” 。12 月单月,比亚迪销售 51.48 万台,同比大涨 49.8%,这样的增长速度,犹如一辆高速行驶的赛车,将众多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从年初到年末,比亚迪的销量曲线一路攀升,各车型销量全面开花,无论是王朝系列的汉、唐,还是海洋系列的海豚、海豹,都在各自细分市场中表现出色,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而上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老牌巨头,多年来一直占据着销量榜首的位置。然而在 2024 年,上汽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年批发销量为 401.3 万辆,同比下降 20.07%。尽管终端交付量达到 463.9 万辆,但从批发销量来看,已被比亚迪反超。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压力,让上汽集团站在了转型与变革的十字路口。在合资品牌方面,上汽大众全年销量 114.8 万辆,同比下滑 5.51%;上汽通用为 43.5 万辆,同比下滑 56.54%,合资阵营市占率的下滑和自身电动化转型不利等原因,是上汽集团被比亚迪反超的重要因素。不过,上汽集团在自主品牌、新能源和海外出口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自主品牌终端销量达 274.1 万辆,占比提升;新能源车终端销量达 137 万辆,同比增长 30%,创下历史新高;海外终端交付量达 108.2 万辆,同比增长 2.6% 。
传统巨头的困境与变革

除了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广汽集团等传统汽车巨头在 2024 年也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困境。一汽集团全年销量为 344 万辆,营业收入 6249 亿元,销量同比下滑 24 万辆,营业收入减少约 750 亿元 。广汽集团累计销量为 200.31 万辆,同比下降 20.04%,预计 2024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8 - 12 亿元,同比减少 72.91% - 81.94% 。
这些传统巨头销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它们的速度相对较慢,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快速变化。以广汽集团为例,其在电动化转型上犹豫不决,2023 年国内 10 - 15 万级混动车市场爆发时,广汽丰田在售的基本都是 HEV 车型,价格高昂且无法享受绿牌免购置税的福利,难以吸引消费者;广汽本田推出的 PHEV 车型定价过高,同样缺乏竞争力。在智能化方面,传统巨头也普遍滞后于新势力车企,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发展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是传统巨头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2024 年,中国汽车市场的 “价格战” 持续升级,超过 70 多个汽车品牌、330 多个车型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产品覆盖全面,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经济型到豪华型,各细分市场无一幸免。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传统巨头的合资品牌受到了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的双重挤压,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面对困境,这些传统巨头也在积极采取变革措施。在电动化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新能源车型。上汽集团计划在 2025 - 2027 年,每年推出 10 款以上新能源车型,到 2027 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 60% 以上。一汽集团也在加速新能源布局,旗下红旗品牌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如红旗 E - HS9、红旗 E - QM5 等,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反响。
在智能化领域,传统巨头通过自主研发或与科技公司合作,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上汽集团与华为合作,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索;广汽集团则与腾讯合作,打造智能化的车联网系统,提升用户体验。
在品牌和市场策略上,传统巨头也在进行调整。它们更加注重品牌年轻化和个性化,通过创新的营销手段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上汽集团 2024 年海外终端交付量达 108.2 万辆,同比增长 2.6%,尤其是在欧盟反补贴的不利影响下,上汽 MG 重点发力 HEV(油电混合动力)车型细分市场,在欧洲市场销量突破 24 万辆,实现逆势增长。
自主品牌的崛起之路

在传统巨头面临困境的同时,自主品牌却在 2024 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比亚迪以全年 427 万余辆的销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新的王者,同比增长 41.26%,不仅在国内市场大放异彩,还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独占鳌头 。比亚迪的成功,离不开其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厚积累,在电池技术、混动技术、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比亚迪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刀片电池的高安全性、DM-i 超级混动技术的低油耗和强动力,都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奇瑞集团同样表现出色,2024 年全年销售汽车达到 260.39 万辆,同比增长 38.4%,创造了年销量的历史新高 。奇瑞集团年营收首次达到 4800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50%,实现了年增长超 1500 亿的大跨越。在新能源领域,奇瑞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 58.36 万辆,同比增长 232.7%,12 月份新能源销量 10.26 万辆,环比增长 31.9%,单月新能源销量首次突破 10 万辆。在出口方面,奇瑞集团出口汽车超 114 万辆,同比增长 21.4%,连续 22 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奇瑞的成功,得益于其多元化的品牌布局和技术创新,旗下奇瑞、星途、捷途、iCAR、智界等品牌,覆盖了不同的细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技术上,奇瑞不断投入研发,推出了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等先进技术,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吉利控股集团 2024 年总销量为 333.65 万辆,同比增长 22%,首次进入全球 10 强 。其中,吉利汽车集团销量 217 万辆,同比增长超 32%;新能源汽车销量 88.82 万辆,同比增长 92%;极氪汽车销量 22.21 万辆,同比增长 87%;领克汽车销量 28.54 万台,同比增长近 30%;smart 全球销量同比增长近 7%,累计销量接近 13 万辆。吉利的多品牌战略成效显著,在主流市场布局了吉利 (含银河),在中高端市场布局了领克,在高端市场布局了极氪,在国际市场拥有沃尔沃、smart、极星、宝腾等品牌,旗下产品已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
长安汽车 2024 年全年预计销量 268.3 万辆,同比增长 5.1% 。其中自主品牌 223.1 万辆,同比增长 6.3%;新能源销量 73.3 万辆,同比增长 52.4%;海外销量 53 万辆,同比增长 47.9%。长安汽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加速转型,是其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长安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如深蓝 SL03、UNI - V 智电 iDD 等,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在智能化方面,长安与华为、腾讯等科技公司合作,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出行体验。
新势力的突破与挑战

以 “蔚小理” 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在 2024 年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销量成绩可圈可点。理想汽车在 2024 年表现出色,12 月份交付 5.85 万辆,全年交付 50.05 万辆,成为新势力中的销量冠军 。理想汽车的成功,得益于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理想聚焦于家庭用户,主打增程式混动车型,如理想 L 系列,很好地解决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问题。车内配备的 “冰箱、彩电、大沙发” 等舒适配置,以及优秀的智能语音控制和高速领航辅助功能,为用户带来了极致的驾乘体验,深受消费者喜爱。
小鹏汽车在 2024 年上半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在下半年随着 MONA 的发布,销量实现了狂飙式增长,月销量从 1 万多迅速增长到 3 万多 。小鹏的成功逆袭,离不开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上车,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小鹏还通过丰富产品线,推出了定位为紧凑型纯电动轿车的 MONA,价格在 15 万元级别,满足了更广泛消费者的需求,扩大了市场份额。
蔚来汽车在 2024 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2 月份交付量突破 3 万辆,全年交付 221970 台,同比增长 38.7% 。蔚来一直以来注重高端市场的布局,致力于为用户打造豪华、智能的出行体验。在技术创新方面,蔚来的换电模式和 Baas 方案有效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与残值率担忧;第二代电驱平台采用碳化硅技术,提高了电机效率,降低了能耗;在自动驾驶领域不断投入研发,自研智能驾驶芯片和整车全域操作系统 SkyOS・天枢,提升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蔚来还打造了完善的加电补能体系,全国建设超 2400 个换电站,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能源服务。
除了 “蔚小理”,小米、零跑等新势力车企也在 2024 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小米汽车在 2024 年 4 月份才交付第一款车,但凭借着出色的产品力,在短短 9 个月时间内交付了 13.5 万辆汽车 。小米 SU7 以其高性能、智能化的特点,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零跑汽车则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在 2024 年表现出色,多个月销量超过问界,排在新势力中的第二名,全年交付量接近 30 万台 。零跑被称为汽车界的 “小米”,以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为宗旨,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车型。
然而,这些造车新势力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汽车行业供应链复杂,涉及众多零部件供应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车的生产和交付。2022 年,多家造车新势力就因供应链问题导致交付量下滑,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表示,位于江苏昆山等地区的部分供应商无法供货,有些供应商甚至完全停工、停运,导致现有零部件库存消化后无法继续维持生产,影响了理想汽车 4 月份的生产,导致部分用户的新车交付延期 。
盈利问题也是造车新势力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理想汽车在新势力中率先实现了利润转正,但整体来看,新势力车企的盈利情况仍不容乐观。蔚来汽车自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达 500 亿元,高额的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利润 。为了实现盈利,新势力车企需要不断扩大销量规模,降低成本,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并非易事。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是造车新势力必须面对的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进入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车企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新势力车企则需要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畅销车型盘点

在 2024 年的汽车市场中,各细分市场都涌现出了一批畅销车型,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 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 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以 480309 台的销量成功蝉联单一车型的销量冠军 。尽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新能源车型不断涌现,但 Model Y 凭借其卓越的品牌影响力、先进的电动技术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其简约时尚的外观设计、宽敞舒适的内部空间以及出色的续航表现,都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比亚迪秦 PLUS 以 480025 辆屈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二 。秦 PLUS 的热销,得益于其超高的性价比。秦 PLUS DM-i 搭载了比亚迪的 “超级混动” 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仅为 3.8L,综合续航达到 1245 公里,即便在亏电状态下行驶,油耗也仅为同级燃油车的一半,每公里仅需 2 毛钱。7.98 万元的起售价,更是让其在家轿市场中具备极强的竞争力,不仅打破了传统合资车的价格壁垒,还在产品配置上毫不妥协,提供了高配版本的多项智能与舒适配置,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购车的门槛。
比亚迪海鸥同样表现出色,这款纯电小车在 2024 年卖出 453593 台,不仅位列新能源销量季军,还是全年乘用车销量的季军 。海鸥的热销得益于其低廉的价格、适合城市代步的特点,以及下半年搭上了国家报废补贴的顺风车。时尚小巧的外观设计、丰富的配置以及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提供的 305km 和 405km 两种续航里程选择,满足了城市通勤者和年轻消费者对于时尚、个性、高性价比车型的需求。
在燃油车市场,日产轩逸依然保持着强劲的销售势头,全年销量达到了 34.24 万台,成为了 2024 年轿车销量的第 3 名,燃油轿车销量第 1 名 。轩逸能一直排在燃油车销量榜最靠前的位置,与其省油、空间大、舒适、维修保养便宜等特点密不可分。作为一款久经沙场多年的日系合资紧凑型轿车,轩逸满足了普通消费者对于经济实用型家用车的需求,尤其是在小城镇市场,轩逸凭借其务实的产品特性和良好的口碑,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
吉利星越 L 则在燃油 SUV 市场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接近 22 万台的销量,荣膺燃油 SUV 销量冠军头衔 。星越 L 指导价为 13.72 - 18.52 万,定位紧凑型 SUV,实则更像是 A + 级,比传统紧凑型 SUV 高半个级别。全系搭载 2.0T 引擎,动力强劲,加上终端还有优惠,实际起步价才 12 万出头,性价比极高。其车长 4 米 77,轴距 2845mm,空间宽敞,车内乘坐体验比中型 SUV 途观 L 还要出色,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大空间和高性能的追求。
未来展望

回首 2024 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自主品牌强势崛起,传统巨头积极转型,新势力奋力突围,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中汽协的预测,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预计将达 1600 万辆,同比增幅高达 24.4%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安全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也将越来越高。
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价格战” 可能会持续,这对车企的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那些拥有核心技术、优质产品和良好品牌形象的车企将脱颖而出,而那些缺乏竞争力的车企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智能化和网联化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汽车将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智能移动终端,通过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功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的出行体验。
在全球市场中,中国汽车品牌的影响力也将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将目光投向海外,通过技术输出、品牌建设和本地化运营,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参与全球竞争。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大幅增长,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延续。
2024 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数据,不仅是对过去一年行业发展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国汽车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汽车品牌将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和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