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特朗普再挥“大棒”,最受伤的是哪些车企?

    汽车大公司头像汽车大公司头像
    汽车大公司02-08


    对于特朗普举起的关税大棒,中国果断进行反制。

    2月4日,中国宣布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被认为是对于美国政府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破坏中美正常经贸合作的回应。

    加征关税分为15%和10%两档,其中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大排量汽车、皮卡将加征10%关税。

    这是自2018年中国针对美国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后,再一次将关税大棒“瞄准”美国进口汽车,不过和上一次美系品牌和德系品牌普遍受到影响不同,这一次受到关税调整冲击的,几乎只有德国车企。


    又是德国人最受伤?


    根据公告,此次被纳入加征关税范围的主要是排量大于2.5L的纯燃油汽车,而2024年原产地美国的进口大排量汽车总计销量为3.2万辆,相比于整体进口车市场超过70万辆的规模,只占有不到5%的份额。因此可以说,此次中方的关税加征相比于美国,是相当克制、冷静的。

    在这3.2万辆销量中,奔驰和宝马两个德系品牌占据了3万辆,约94.5%的市场份额,以奔驰GLS系列、宝马X系列为主,其中奔驰GLS级卖出了1.3万辆,宝马X7卖出了0.73万辆,此外销量超过千辆规模的还有迈巴赫GLS级、GLE级AMG、宝马X6等。

    相反,美系品牌本就在中国市场没有太多进口车型销售,官方渠道引入的只有林肯领航员、福特Mustang、Jeep牧马人和大切诺基等极少数车型。而通用高端进口车平台道朗格的两款新车太浩和育空,尽管在去年上市,但实际交付将在今年开始,而通用或许也将是受到这次关税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美系车企。

    尽管引入中国市场的太浩和育空已经换装了不同于北美市场的“小排量”发动机,但2.7L排量也超过了2.5L的红线。道朗格产品未来是否会进行价格调整官方尚未发布公告,但涨价意味着市场竞争力的下降,而不涨价则会让道朗格项目的盈利承压,对于通用来说这的确不算一个好消息。

    此外,还有一些平行进口渠道产品,比如凯迪拉克凯雷德、雪佛兰Suburban等也将受到关税调整的影响,不过本身平行进口车规模相对较小,车商在港口一般也都有库存货源,因此关税调整对于市场的影响并不会立竿见影。

    总体而言,相比于2018年“无差别”征收25%关税,此次被纳入加税10%的范围的产品并不算多,同时大多数产品都是高价位的豪华车型,对于价格调整的承受空间相对较大。

    对于奔驰和宝马来说,尽管高端SUV产品线受到影响,或许会降低盈利表现,但在整体销量大盘中,这些车型的份额并不算高,理应也不会带来很大冲击。


    “本土化”将继续加速?


    我们回忆一下2018年的那次“加税”,当时包括宝马X5、奔驰GLE级这些“支柱”型产品都受到影响,仅X5在2018年就卖出了4.1万辆,占到宝马在华销量的6%,而奔驰GLE级和GLS级(包含AMG)共计销量也有5.5万辆左右。此外还有林肯全系车型、特斯拉等美系品牌受到冲击。

    | 宝马位于美国的史帕滕博格工厂是SUV车型的主要产地

    而随着宝马X5在2022年实现国产,奔驰GLE级官方渠道新车已全部切换为2.5L排量及以下,并且也将于2025年在北京奔驰国产,两个德系品牌其实已经逐渐实现主力产品的国产化切换,而像奔驰S级、宝马7系这些原产于德国的产品,受到贸易争端影响的概率也要远小于美国产地。

    此外,林肯也在2020年开始了国产化进程,并且很快将全部主力产品切换为国产,只保留了领航员一款进口车;而特斯拉上海工厂在2019年底完成了首批新车交付,主力产品Model 3和Model Y均实现国产,同样避免了可能的关税问题。

    站在2025年的视角,宝马或许会非常庆幸当初决定将X5国产的决定,甚至可能会后悔没有再早几年。奔驰GLE级尽管还未国产,但当初主要考虑税率问题而选择引入“小排量”产品的决策,这次也同样躲过了加税。

    2018年,因为中美贸易争端,进口车市场就出现过明显的波动,整体相较于2017年就出现了8.8%的下滑,而相比于2014年142万辆的进口车市场“巅峰”,十年之后近乎腰斩,如今仍然保留官方进口车业务的跨国车企已经不多,能够“成规模”的更是只有BBA、丰田、雷克萨斯、路虎等少数车企,以及保时捷和超豪华品牌。而原先大众化市场的现代、起亚、雷诺、大众进口汽车,如今或是退出,或是只有极少数产品在售。

    进口车在中国市场的日渐式微,背后当然有国产化加速的因素,毕竟如果一款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足够规模时,国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获得更大收益的选择,同时也可以降低全球贸易争端的潜在风险。

    其实过去一年汽车行业一直在讨论的中国品牌出海挑战与机遇,也是同样逻辑,单纯地选择“中国制造,出口销售”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各国市场,尤其在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当下,很容易诱发当地贸易政策的“针对”。

    事实上,中国车企也同样开始加速在海外市场的生产布局,目前包括比亚迪、奇瑞、长城在内的主流中国车企都在海外设有生产基地,其中海外销量最大的奇瑞,也提出了“市场向外”的战略,实现从市场到技术、人才、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如同外资品牌“在中国,为中国”一样,“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甚至是扎根海外为当地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大公司视点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似乎那个“地球村”的时代都在逐渐远去,而随着特朗普政府任期的开启,在全球范围的贸易争端也有加剧的趋势。

    但相比于2018年全面的大范围反制,此次的关税政策更像是精细化、选择性的应对,只针对美国汽车产业的关键领域,也显示了中国坚持开放共赢,而非全面对抗的态度。此外对于新能源车“网开一面”,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的影响。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

    其实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同样,一方面本土市场的竞争格局与需求变化,加速了跨国车企的国产化进程,而另一方面,如2018年这样的贸易争端风险,也进一步促进了本土化的发展。而这些经验与教训,也同样应该成为中国车企出海时的参照。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