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提前盈利:是实力还是泡沫?当所有人盯着蔚小理厮杀时,零跑却靠“卖白菜价的高配车”闷声赚到钱,但这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一、“优衣库”式造车:低价高配的阳谋与隐忧
零跑CEO朱江明一句“要做汽车界的优衣库”,暴露了这家公司的核心策略:用15万的价格卖30万的配置,主打“性价比屠夫”人设。2024年,零跑销量暴涨103.8%,交付近30万台,其中C系列中高端车型占比超77%,均价11.4万元却实现季度盈利,看似完美验证了这一逻辑。
但问题来了——“优衣库”的毛利率只有8%,远低于理想的20%和行业生存线15%。零跑每卖一辆车仅赚约1万元,稍有原材料波动或价格战加剧,盈利泡沫可能瞬间破灭。朱江明的豪言“50万年销目标”背后,更像是用薄利多销的赌局对抗行业寒冬。
二、盈利的真相: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的极限操作
零跑的盈利绝非偶然,而是全域自研+供应链压榨的精密计算:
- 70%自研率:从电池、电驱到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直接砍掉中间商差价。例如CTC电池技术提升空间利用率,单台成本降低10%以上。
- “白菜价”供应链:通过与供应商深度绑定,以30万年销规模压价采购,甚至自建工厂摊薄固定成本。
- “直营+经销”混合模式:相比蔚小理烧钱直营,零跑借经销商快速铺开493家门店,扩张成本仅为对手三分之一。
但这些操作已逼近极限——2024年底月销4.2万台后增速放缓,2025年1月周销量甚至被小米汽车反超。若无法突破50万年销,成本优势将荡然无存。
三、欧洲市场的双刃剑:Stellantis能救零跑吗?
零跑与Stellantis的联姻看似完美:借后者400家欧洲网点轻资产出海,C10、T03已登陆13国。但欧盟30%关税+1000欧元运费,让“低价策略”在欧洲直接失效。更致命的是,欧盟要求本地建厂,零跑现金流能否支撑?
讽刺的是,零跑在国内靠“性价比”杀出血路,却在欧洲被迫转型中高端。若海外市场未能复制国内奇迹,50万年销目标恐成空中楼阁。
四、隐形的定时炸弹:研发短板与增程赛道内卷
零跑盈利的另一面是研发投入仅为蔚小理的零头: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20亿,不足理想(86.6亿)的四分之一。其智驾车型占比仅16%,激光雷达车型更是寥寥,在智能化军备竞赛中已显颓势。
更危险的是,增程式赛道正沦为红海。2024年增程车增速78.7%,但份额仅8%,随着固态电池和换电技术普及,纯电反扑势不可挡。理想已转向纯电,零跑却仍押注增程,未来能否跟上技术迭代?
五、结论:零跑的盈利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趋势?
零跑的季度盈利,本质是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的阶段性胜利,而非技术护城河的成果。在毛利率仅8%、研发投入不足、海外市场受阻的背景下,其盈利模式极其脆弱。
零跑像极了当年的小米——靠性价比快速崛起,却在高端化与技术创新上屡屡受挫。若2025年不能突破50万年销、提升毛利率至15%,这场“优衣库式”造车实验,很可能成为新势力淘汰赛中的下一个“哪吒”。
留给零跑的时间不多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