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1月第3周:比亚迪仅仅卖掉5.5万辆,为何销量暴跌输给大众?

    战略坊头像战略坊头像
    战略坊01-26

    “新能源车到底还能不能过冬?”寒潮席卷全国,这不仅是街头巷尾用户的吐槽,也是新能源车企们不得不面对的灵魂拷问。2025年1月,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仅仅交出5.5万辆的成绩单,环比虽有28.5%的增长,但与过往几个月高歌猛进的成绩相比,显然显得萎靡不振,再一次败给了大众。这还不是最扎心的部分——比亚迪全月销量预估20万出头,对比2022年多次突破50万的月度纪录,这种断崖式的下滑让人感受到寒冬的真正凛冽。

    然而,这一切也不是比亚迪一家的烦恼。整个新能源圈子在今年冬天都不好过,无论是如日中天的特斯拉,还是高调进场的华为问界,又或是一众造车新势力,1月纷纷迎来了销量滑坡。有些人说,这是寒冷天气在新能源面前的另类“考试”,但更多人开始质疑,新能源车的这一波“寒冬危机”,究竟是短期阵痛,还是长期隐忧?

    说到新能源车,很多人第一直觉就是“技术牛、环保潮、未来趋势”,但现实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特别是在每年温度降到零下时,这些高大上的标签往往被续航缩水、充电困难等“土味”问题击得粉碎。

    有一项统计很能说明问题:2023年,中国经历了几轮寒潮,各大新能源车的平均续航普遍衰减30%,很多车主甚至调侃自己开着刚充满电的车,出门一个小时就得开始找充电桩。问题不仅是电量掉得快,更麻烦的是找充电桩没那么方便,加油站“随处可见”,而充电桩却还得看运气。

    这其中,比亚迪虽然靠着插电混动车型有了一定缓冲,但补充了一句:冬天的车主更需要的是“给点温暖”,而不是“说点道理”。耐不住北方低温的新能源电池、覆盖面依然不足的充电桩,这些问题成了新能源的发展天花板。不仅于此,随着气温下降,人们更期待出行方式简单、快捷,新能源车在天气背后的疲软反而显得格外碍眼。

    其实谁也没想到,比亚迪会在寒冷冬天里吃下这么一记重拳。毕竟,这家企业过去十几年一直是行业冠军模板——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它推出了国内首款量产插电混动车型“比亚迪F3DM”,刮起了新能源风暴。当年,还没有几个人对新能源车持乐观态度,比亚迪从零跑到行业先锋,成了中国车企闯入新能源赛道的标杆。

    不仅如此,在2022年,比亚迪更是放了一则重磅炸弹——宣布全面停止燃油车生产!一向革新激进的比亚迪放弃传统车,以“硬核”姿态投入新能源池塘,这不仅带来了品牌的腾飞,也创下了销量霸主的提前剧本。然而,历史是轮回的——快速攻城掠地让它成为高峰赢家,但选择纯粹新能源的转型也让它在极端天气中失去了燃油车那最后一道“安全网”。

    2025年的这个冬天,销量低迷恍若一记耳光,也提醒新能源车企们:技术固然是品牌破圈的关键,但要长久地黏住消费者,如何让车始终“耐造、好使”仍是道无解的难题。

    寒冬之下,比亚迪的独角戏远非一家上演,行业对手们同样在这个时候排兵布阵,试图冲破寒潮困局。

    首先来说说特斯拉。作为新能源界的“带头大哥”,它不久前玩的那一手“降价大法”算是够狠了。2024年,特斯拉直接大范围全球降价,硬生生把一批观望者变成了“冲动消费党”,当年销量确实上去了不少。可谁都明白,这样刺激短期销量的数据游戏背后,是毛利率的持续降低和市场忠诚度的挑战。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应对策略显得更稳——它没选择简单粗暴地降价,而是搞了不少“含蓄”的促销,比如送保险、提高配置等。这是个不动声色的办法,不仅保住了行业第一的位置,还在长远布局上显得隐忍克制。

    再来看看传统车企大众。很多人以为,在新能源的热潮下,传统车企已经没什么话语权了,但大众却用2025年1月的爆表数据狠狠扇了外界一巴掌——月销超过比亚迪,再次制造压倒优势。这不是巧合,而是大众近年来多线布局的结果:一边保住其燃油车市场,依然稳占消费者的刚需心智;另外一边以ID系列杀入新能源领域,分割比亚迪的市场蛋糕。在寒冷天气面前,这种“双面搏杀”的方式,显然比新能源独行侠来得更稳。

    说到底,新能源车企要在未来彻底取代燃油车,不是靠几场营销战就能解决的,而是必须真正解决人们出行体验上的“槽点”。寒冷气候对用户体验的制约是典型案例之一,如果一个驾驶员总是因为低温失去信心,那么他就更难把手中的订单投给新能源。

    在这方面,比亚迪需要进一步优化的点不少:

    1. 电池研发革新:低温电池技术得有更实用的进展,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

    2. 充电体系的强化: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充电桩覆盖,不仅要全面铺开,还得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3. 服务保障延展:推出具体的冬季续航解决方案,比如冬天电池免费检测、低温损耗保障等,加固消费者的信任。

    但不得不说,传统车企并非那么容易被挑战。大众的多线布局提供了“混搭路线”,既试图在新能源赛道中分一杯羹,又不急着放掉传统燃油车这块蛋糕。从逻辑上看,这种方式要比新能源车企的单一进攻平衡得多,它或许能在未来车市大萧条中分得更好看的一张牌。

    现实终归是现实,新能源车企不得不面对寒冷带来的种种问题。但就像冬天要过,春天终究也会到。谁能率先把低温续航与用户痛点踢出历史舞台,谁就能拿到下一段赛程的“通行证”。而这场寒冬里的冠军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万次阅读
    124评论
    20赞同
    收藏
    分享
    124评论
    20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