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 “对撞门” 事件回顾
去年 8 月 13 日,汽车界可谓是炸开了锅!拥有百万粉丝的汽车博主 “原来是翔翔啊”(原名高若翔)发布了一则名为《当小米 SU7 撞上一辆极氪 007》的视频 ,这视频一发布,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投入舆论的海洋,瞬间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这个视频里,博主按照时速 60 公里、90% 左右的重叠率,对小米 SU7 和极氪 007 这两款热门车型进行了一场看似专业的碰撞测试。可测试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小米 SU7 在碰撞后,竟然出现了车辆断电、车门无法打开的严重情况;而极氪 007 在碰撞后,不仅能触发自动报警客服,车窗可以摇下,车门也能正常开关。博主更是直接将小米 SU7 与极氪 007 的这些差别,归咎于小米造车经验不足,还特别指出小电瓶的位置存在差异。
这视频一出来,网友们瞬间就分成了两派。支持博主的一方觉得,博主敢于做这样的测试,是在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产品对比信息,让大家买车的时候能多一份参考,他们认为小米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入局者,在技术和品质上可能确实还有待提升。而支持小米汽车的一方则强烈质疑博主测试的专业性和公正性,觉得博主可能是在故意抹黑小米汽车,为极氪 007 站台,毕竟这样的测试结果对小米汽车的声誉影响实在太大了。
第二天,博主发布了致歉声明及视频,表示原视频中提及的 “电瓶正极电源线是被撞掉” 这一说法表述不准确,并对原视频进行了修改。同时,他还信誓旦旦地强调该期视频内容不含任何商业元素,也没有任何企业干预过内容制作。但这道歉并没有平息这场风波,反而让更多人觉得其中必有隐情。当晚,小米汽车也迅速做出回应,称这一所谓 “测试” 在设置、记录和结论方面均存在不严谨、不完整、不科学的问题。
看似专业的 “测试”

在高若翔的视频中,他选择的测试车型小米 SU7 和极氪 007,都是当时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热门车型,备受消费者关注 。这样的选择无疑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毕竟大家都想知道这两款车到底谁更胜一筹。
测试速度设定为时速 60 公里,这个速度在日常驾驶中并不少见,让观众觉得这样的测试很贴近实际情况。90% 左右的重叠率,也看似是经过精心设计,让这场碰撞更具看点。可就是这样看似专业的测试条件,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碰撞后,小米 SU7 的表现确实让人揪心。车辆断电,这意味着车辆的许多电子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而车门无法打开更是让人担忧。在现实的交通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可能会严重影响救援的及时性,危及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高若翔在视频中,将这些问题直接归咎于小米造车经验不足,还特别指出小电瓶位置的差异,这一观点就像一把火,瞬间点燃了网友们讨论的热情。他的这种分析,看似有理有据,让不少不了解汽车行业的观众信以为真,也让小米汽车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小米的有力回击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风波,小米汽车并没有选择沉默。就在博主发布致歉声明的当晚,小米汽车迅速做出了回应,这一回应就像是一记有力的拳头,直击不实信息的要害。
小米汽车指出,该测试 “碰撞后 E - CALL (自动紧急呼叫系统) 失效” 的说法完全不实。通过详细的调查,小米方面发现,呼叫中心在碰撞后第一时间就呼叫并接通了,后台连续呼叫持续了 5 分钟,可遗憾的是,没有收到任何反馈。随后,又对车主登记手机号码共计进行了 5 次回拨,同样均没有接听。这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有力地反驳了博主关于 E - CALL 系统失效的观点 。
对于备受关注的 “小电瓶断电” 问题,小米依据国家监控平台数据,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在碰撞前,该车辆数据长时间掉线,小电瓶处于长时间断开的状态;之后,小电瓶虽然再次被接通,但在碰撞时,国家监控平台数据缺失,小电瓶已处于断电状态。小米方面表示,无法确认在此过程中小电瓶再次上电时,是否按照标准锁紧电极,也不能排除因装配不当导致碰撞后小电瓶断电的可能。这一分析,不仅展现了小米汽车对待问题严谨的态度,也让大家看到了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
小米还强调,此前小米 SU7 在开发过程中,已经进行过严苛的碰撞测试,结果显示无安全隐患,且并未出现视频中所述问题。小米对自己产品的质量有着充分的信心,也呼吁车辆撞击测试,这一复杂、严谨且异常严肃的测试,应当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同时,恳请大家不要采信、传播那些不够严谨、完整、严肃的测试内容 。
道歉未能平息的风波
博主在意识到视频存在问题后,迅速发布了道歉声明及视频。在道歉视频中,他承认在复查测试时发现,关于电瓶正极电源线被撞掉的表述可能不准确,由于无法确认拧紧力矩,这一不准确的说法可能误导了观众 。他还表示,对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复查,重新找了一辆小米 SU7 进行核实,发现是自己在正极电源线处理方面可能存在插头安装不紧的问题。
可这道歉并没有让这场风波就此平息。小米方面认为,博主及其团队在视频中所做的指控依然对小米的商业信誉造成了严重影响。从小米的角度来看,博主的道歉只是针对部分表述不准确的问题,而整个测试从设置、记录到结论,都存在诸多不严谨、不完整、不科学的地方,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小米汽车的声誉。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在购车时,往往会参考各种测评视频。博主的这一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即便博主道歉,也难以消除这些影响。而且,道歉声明中没有提及是否存在背后的利益驱动,这也让大家对博主的动机产生了更多的怀疑 。
法律亮剑,尘埃落定

这场持续数月的风波,终于在法律的介入下有了最终的结果。近日,小米公司从司法机关获悉,涉嫌恶意抹黑小米汽车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汽车博主 “原来是翔翔啊” 及其同伙多人,已被依法缉拿归案 。这一消息,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恶意抹黑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绝不是简单的网络争议,而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在这个案例中,博主及其同伙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小米汽车的商业信誉,在网络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已经触犯了法律的红线。
法律,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公平、公正、合法的。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如恶意抹黑、造谣传谣等方式来打击竞争对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不仅是对被侵权企业的保护,更是对整个市场秩序的维护。只有在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才能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才能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
网络舆论与行业反思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论的力量愈发强大,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企业带来正面的宣传效果,也可能在瞬间对企业造成巨大的伤害。这次小米汽车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条不实的测评视频,就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企业陷入舆论的漩涡,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对于消费者来说,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他们在购车时,往往会参考各种网络测评和评论 。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却很难辨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可能利用这一点,发布不实信息,误导消费者,影响企业的声誉和销售。
在汽车行业,恶意竞争和不实信息传播的现象并不少见。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些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抹黑竞争对手来提升自己的形象。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消费者在面对这些不实信息时,往往难以判断真假,这也导致他们在购车时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
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和有序的竞争氛围。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对于那些不实信息和恶意抹黑的内容,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其广泛传播。企业之间也应该遵守市场规则,通过正当的竞争手段,如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服务优化等,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只有这样,汽车行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在关注汽车相关信息时,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的呢?对于网络上的汽车测评和评论,你们会持怎样的态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你怎么看?
在信息繁杂的当下,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不实信息的广泛传播对企业和消费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次小米汽车事件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大家在面对各类汽车测评和网络信息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谨慎。
我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你觉得普通消费者在购车时,应该如何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呢?对于规范网络汽车测评,你又有哪些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咱们一起交流讨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