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汽车:一个必然重塑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品牌

    我是Tom头像我是Tom头像
    我是Tom01-19

    一、引言

    2024年11月15日,广东广州,雷军在2024广州车展参观各大品牌汽车。

    这几年,科技与汽车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许多科技公司纷纷跨界入局,试图在这片充满潜力的新领域抢占一席之地。而小米的加入,无疑为这场变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 2011 年小米公司成立的第二年,雷军便开始涉足汽车领域,早期以资本投入为主,通过顺为资本、小米产投和小米集团对汽车后市场的多个细分领域进行投资,涵盖出行服务、汽车交易、整车企业等。此后,在 2021 年,小米正式下场造车,开启自建工厂模式,在人员招聘、研发投入等方面积极布局。直至 2024 年,小米汽车首款产品正式上市,其发展历程备受瞩目。小米凭借自身强大的科技实力、独特的生态链优势以及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汽车产品与出行体验。那么,小米汽车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的出行方式?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小米汽车的奥秘。

    二、小米汽车诞生之路

    2024年3月25日,浙江杭州,市民在杭州一商场观看小米汽车旗下首款量产车“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

    2.1 雷军的造车决心

    2021 年,对于小米而言,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1 月 15 日,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小米原有的发展节奏 —— 小米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小米的高层们意识到,仅仅依赖手机业务,公司未来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在紧急董事会上,一位董事提出的造车建议,如同一颗种子,悄然种下了小米进军汽车领域的决心。

    雷军,这位带领小米从创立走向辉煌的领导者,在造车的决策上,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当时的小米,正处于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型的关键时期,手机业务的高端化刚刚起步,千头万绪。而造车,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且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雷军在内心反复权衡:创业的艰辛他早已深知,再次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是否真的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万一造车失败,不仅会让小米多年的积累付之东流,自己的声誉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然而,雷军也敏锐地察觉到,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汽车行业与消费电子行业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小米能抓住这个机遇,不仅能为公司开辟新的增长曲线,还有可能在智能出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经过整整一周的天人交战,雷军终于在 3 月 30 日做出了决定:为了小米的未来,他愿意挺身而出,亲自带队造车。

    当晚,小米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未来 10 年将全资投入 100 亿美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在发布会上,雷军斩钉截铁地表示:“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一生全部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雷军的这番话,不仅展现了他对小米汽车的坚定信心,也让整个行业为之震撼。他深知,造车之路充满荆棘,但为了实现小米的宏伟蓝图,他愿意全力以赴,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

    2.2 筹备阶段的关键举措

    在雷军宣布造车决心后,小米迅速展开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首先,2021 年 9 月 1 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本高达 100 亿元,雷军亲自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这一举措标志着小米汽车从概念走向了实际运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打造一支顶尖的汽车研发团队,小米开启了大规模的人才招募计划。雷军亲自在微博为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部门招聘人才,这一举动吸引了众多行业内优秀人才的关注。自启动造车项目后,小米收到了超过 2 万份简历,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组建了一支约 300 人的核心团队。这些人才来自不同的领域,包括汽车工程、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等,他们带着对汽车行业的热情和专业知识,汇聚到小米汽车的旗下,为实现小米的造车梦想而努力奋斗。

    在技术研发方面,小米深知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小米在 2021 年 8 月 25 日果断出手,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DEEPMOTION TECH)。深动科技在自动驾驶领域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实际落地经验,此次收购为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速了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

    除了人才和技术的储备,小米汽车在工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小米汽车选择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厂,一期工厂已顺利投产,为小米汽车的量产提供了保障。同时,二期工厂也在加速建设中,预计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小米汽车的产能。据了解,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占地面积达 53.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工厂的建设规划充分考虑了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需求,采用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旨在打造一座高效、环保的现代化汽车工厂。

    三、小米汽车技术亮点剖析

    3.1 自研硬核技术突破

    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小米展现出了强大的自研实力,多项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小米汽车的卓越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电机技术方面,小米自主研发的超级电机 HyperEngine V8s 堪称行业翘楚。这款电机转速高达 27,200rpm,功率密度达到 10.14kW/kg,超越了特斯拉当前最先进水平的 60% 以上。为实现如此高的转速和性能,小米采用了业界首发的 960MPa 最高强度特种硅钢片,其强度达到行业主流产品的两倍有余。同时,在散热设计上,HyperEngine V8s 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和 S 型立体油路设计。定子部分通过双循环立体油路,散热面积增大了 100%,可实现最高 20 度的降温;转子部分利用专利 S 型油路,散热面积增加了 50%,能达到最高 30 度的降温效果。此外,定子硅钢叠片的 “阶梯式” 错位设计,使有效散热面积再增加 7%。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革新双管齐下,该电机实现了 98.11% 的超高效率 。

    不仅如此,小米还成功预研了下一代超级电机,创新采用激光缠绕转子技术,在实验室中成功突破 35,000rpm 的转速,展现出小米在电机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深厚技术储备。

    在大压铸技术上,小米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小米汽车采用自主设计的 9100 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从铝锭到成品铸件,全程自研自造,包含 9 大工艺、60 个设备,可精密控制 433 个工艺参数 。该系统的单个大压铸集群设备占地面积达 840m²,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小,总重量达到 1050 吨,锁模力高达 9100 吨,超过了特斯拉最新落成工厂的水平 。

    为了配合大压铸技术,小米材料团队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自研了多元材料 AI 仿真系统,进行了 1016 万次模拟仿真实验,最终筛选出兼顾强度、韧性和稳定性的小米泰坦合金。这使得小米汽车成为国内唯一拥有量产自研压铸合金材料专利的汽车厂商 。通过制造和材料的双突破,小米汽车成功打造出 72 合 1 的一体化压铸后地板,不仅性能优异、质量可靠,还通过设计可拆卸溃缩区,有效降低了维修成本 。小米在大压铸技术上的全栈自研,从材料、设备到工艺,几乎完成了大压铸产业链所有环节的自主研发,为汽车制造带来了新的技术标杆。

    3.2 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体验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创新,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出行体验。

    在智能驾驶方面,小米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研发,目标是在 2024 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小米首发了自适应变焦 BEV 技术,该技术能够动态调节感知范围,将目标切分成上百万个 5cm 大小的网格,大大提升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精度,尤其是在泊车场景中表现更为精准 。

    同时,小米还创新性地推出了道路大模型技术。这一技术可不依赖高清地图就能实现全程城市领航 0 接管,通过实时生成道路拓扑,为车辆提供精准的导航和驾驶决策支持。在占用网络技术中,小米加入了超分辨率的矢量算法,将可视物体模拟成连续曲面的立体物,识别精度可小于 0.1m,进一步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对周围物体的识别能力 。

    小米针对智能驾驶的代客泊车场景,自研了全球首个可量产的 “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该模型可以实时观察、动态调整泊入机械库位等超高难度车位,为用户解决了停车难题,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进入智能座舱,小米汽车同样亮点十足。其智能座舱以小米澎湃 OS 操作系统为核心,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车机响应速度处于第一梯队水平 。开机仅需 1.49 秒,智能座舱 OTA 升级也仅需 3 分钟,为用户带来了高效便捷的使用体验 。

    在硬件配置上,小米 SU7 配备了带模式调节旋钮的 D 型三辐式方向盘、可反转的 7.1 英寸液晶仪表、16.1 英寸悬浮式中控车机,以及等效 56 英寸的抬头显示系统 。其中,16.1 英寸悬浮式中控车机作为整车交互中心,屏幕比例与各种平板电脑接近,用户无需额外学习即可轻松上手。并且,它还能结合 56 寸超大 HUD 屏、翻转式仪表屏和两个后排拓展屏实现 “五屏联动”,打造出全方位、沉浸式的智能交互体验 。

    小米智能座舱还实现了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的无缝连接,充分发挥了小米的生态优势。用户只需拿着搭载澎湃 OS 系统的小米手机,就能与汽车实现无缝对接互联。小米平板电脑上超过 5000 个 App 也将陆续 “上车”,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此外,小米的 CarloT 生态将全面向第三方开放,采用统一标准化接口、支持最丰富的通讯标准协议以及存量设备轻量改造方案,目前已支持 CarPlay、AirPlay 等终端互联,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

    3.3 独特设计与细节关怀

    小米汽车的设计不仅注重科技感与未来感,还在细节处体现了对用户的关怀,为用户带来了舒适、便捷的驾乘体验。

    从外观上看,小米汽车采用了独特的流线型设计,整体造型简洁而富有动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其风阻系数低至 0.195,是目前量产车中风阻系数最低的之一。如此低的风阻系数,不仅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加稳定,还能有效降低能耗,提升续航里程 。

    在车身配色方面,小米汽车也别具匠心。例如海湾蓝配色,取自海平面 60 米以下海水的颜色,这个深度正好是绿色和蓝色的临界,使得该颜色不仅吸睛,还富有层次感;雅灰配色则源自百年风蚀之后的雅丹地貌岩石的灰色,看上去更加随和深沉 。

    走进车内,小米汽车的内饰设计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其环绕式座舱以反弧形的曲面为主导,配合镂空细节和悬浮仪表台,营造出宽敞、通透的空间感 。悬浮仪表台集成了出风口,设计纤薄,不仅在架构上节省了空间,还提升了整体的科技感 。

    小米汽车在细节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在中控台底部,设有手电筒收纳位,该手电筒不仅具备照明功能,还集成了充电宝、安全带割刀、破窗锤等应急安全功能 。同时,这里还有两个隐藏式挂钩,方便用户挂一些物品,旁边的 Pin 口可接入官方提供的香薰机和对讲机等配件,并可直接在车机内控制 。此外,12V 的电源接口也设置在此处,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设备 。

    小米 SU7 的座椅设计也十分人性化。人体工学运动座椅根据中国人的人体特征,将腰托高度设为 135mm,能更好地贴合人体曲线,提供良好的支撑性 。座椅采用创新的三明治结构坐垫,上层是 3D-Mesh 网状支撑材料,带来柔软的触感和通透的透气;中层是 15mm 记忆海绵,短途乘坐舒适柔软;下层是 75kg/m³ 高密度 PU 材质,回弹性好,长途乘坐支撑效果佳 。

    车内的照明系统也经过精心设计,例如车内氛围灯支持 RGB 变色,且能实现声光同步,为用户营造出浪漫、舒适的驾乘氛围 。在遮阳防晒方面,小米汽车同样下足了功夫,天幕双层镀银、前风挡三层镀银,四个车窗均做了 UV 涂层,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车内乘客的皮肤 。此外,官方还提供了遮阳帘配件,进一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

    四、小米汽车市场表现与前景探讨

    4.1 发布后的市场反响

    2024 年 3 月 28 日晚,小米汽车正式发布,其售价在 21.59 万元至 29.99 万元之间。这一价格区间一经公布,便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响。发布当晚,小米汽车的订单量便呈现出井喷式增长,4 分钟内订单量突破 1 万,7 分钟破两万,27 分钟更是突破了五万大关。在上市 24 小时后,雷军在其官方微博宣布,小米汽车 SU7 上市一天后大定数量突破了 88,898 辆 。如此惊人的订单数据,充分显示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高度认可和热烈追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米汽车的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据相关数据显示,小米 SU7 上市 12 天内,新增订单量突破了 1.2 万份。在 1 月初这个传统的汽车销售淡季,小米 SU7 的新增订单量再次突破 1.2 万份,并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和 2025 年 1 月 1 日两天创造了历史新高。截至 12 月 22 日,小米汽车今年已累计收获超过 25.38 万份锁单。有数据分析师表示,预计小米 SU7 上市一年(至 2025 年 3 月底)订单将超过 33 万份,乐观预计甚至将超过 35 万份 。

    除了订单量的火爆,小米汽车的线下门店也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在小米汽车上市后的首个周末,上海小米汽车门店,几乎所有门店都挤满了大量观众,门口排起了长龙。有店员坦言,试驾排到凌晨 2、3 点是常态,“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 。门店日均客流超 5000 人,部分门店甚至出现了支付完定金的用户能现场 “插队” 优先试驾的情况,而没有付定金的用户,则可能需要等待长达两周的试驾机会 。

    从用户反馈来看,小米汽车 SU7 的外观设计备受好评。许多试驾过的用户对该车极具辨识度的跑车线条和造型赞不绝口,其风阻系数达到 0.195Cd,是目前市面上最低的量产车型之一。车身尺寸的黄金比例轮轴和宽高比例设计,不仅使得 SU7 具备优异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同时也为车内乘客提供了宽敞的内部空间。车辆丰富的配色选择,如 “海湾蓝”“雅灰” 和 “橄榄绿” 等,以及夜间行驶时水滴形大灯和光环尾灯的设计,进一步提升了 SU7 的视觉效果与实用性 。

    在操控体验方面,小米 SU7 同样表现出色。用户反馈该车的电门瞬态响应敏捷,动力输出几乎无延迟,转向精准,随速度变化线性增加的操控特性,使得驾驶者能在不同速度下获得一致的操控感觉。底盘调校扎实,在过弯时提供了充足的支撑,减少车身侧倾,增强了车辆稳定性和操控极限。在驾驶模式上,SU7 提供了多种选择,驾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个性化调节,其中一键开启的 Sport + 模式更是为驾驶者提供了高度的驾驶乐趣 。

    动力性能上,小米 SU7 也毫不逊色。其加速响应迅捷,动力输出稳定强劲,甚至可以媲美一些高端跑车。该车最高时速可以达到 265km/h,0-100km/h 加速时间仅为 2.78 秒,这一数据超越了保时捷 Taycan Turbo 的 2.93 秒表现。双电机全轮驱动搭配 673PS 最大马力和 495kW 峰值功率,使得这辆车具有极为强悍的动力表现 。此外,小米 SU7 还提供了 800 公里的 CLTC 续航里程,并支持超级快充,5 分钟充电即可行驶 200 公里,15 分钟充电 510 公里,综合表现比特斯拉 Model S Plaid 更为出色 。

    4.2 竞争优势与挑战分析

    小米汽车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中展现出了诸多显著的竞争优势。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小米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拥有庞大且忠诚度较高的用户群体。2023 年小米全球月活用户数达 6.41 亿,甚至超过了华为,并且在手机品牌中的用户忠诚度排第二,仅次于苹果 。小米的品牌号召力使得其在进入汽车领域时,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较高的曝光率,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信任也为小米汽车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技术实力是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小米在智能手机、智能硬件以及物联网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这些技术能力在汽车领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延伸。在智能驾驶方面,小米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首发的自适应变焦 BEV 技术、道路大模型技术以及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等,使其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标是在 2024 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在智能座舱方面,以小米澎湃 OS 操作系统为核心,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实现了快速的响应速度和丰富的功能应用,并且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实现无缝连接,打造了 “人车家全生态” 的智能生活体验 。此外,小米在电机、大压铸等汽车核心技术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超级电机 HyperEngine V8s 性能卓越,9100 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以及自研的小米泰坦合金,展示了小米在汽车制造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

    小米的生态链优势也为其汽车业务增色不少。小米打造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已经涵盖了众多品类的智能硬件产品,通过统一的操作系统和智能互联技术,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小米汽车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其生态布局,用户可以通过小米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对汽车进行远程控制、信息查看等操作,实现了家庭与汽车之间的无缝衔接,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方式 。

    从营销策略来看,小米一直以来都擅长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推广,与消费者保持高频互动。在小米汽车的发布过程中,雷军亲自为汽车站台,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发布会、参与各类汽车展会等活动,制造了大量的热门话题,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小米还充分利用其线上线下渠道进行销售,计划将超过 1 万家小米之家打造成小米汽车的销售和服务网点,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车体验 。

    五、小米汽车的未来

    5.1 产品线拓展规划

    从已曝光的信息来看,小米汽车在未来几年有着清晰且宏伟的产品线拓展规划 。2025 年,小米将推出两款极具竞争力的车型。其中,小米 SU7 Ultra 量产版备受瞩目,这款基于 SU7 升级版的车型,搭载了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最大输出功率可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时间仅需 1.97 秒 。其高性能的配置使其在电动性能车领域脱颖而出,有望满足追求极致速度与驾驶激情的消费者需求。从外观上看,此前发布的原型车配备了大量运动套件,包括大尺寸扰流板、前唇、侧裙和后扩散器,整体设计展现出强烈的运动感,量产版预计也将延续这种激进的设计风格 。

    同样在 2025 年,小米首款全新纯电 SUV——MX11 也将正式亮相 。MX11 采用溜背式轿跑 SUV 设计风格,结合假想渲染图和伪装实车图来看,其将继续主打年轻化和运动化,采用长车头、短前悬设计,车顶线条从 D 柱位置开始明显下滑,整体风格与法拉利 Purosangue 相似 。该车搭载双电机动力总成,并配备后轮转向系统,这将为其带来出色的操控性能和驾驶稳定性 。预计 MX11 的售价将比小米已发布的 SU7 高出 3 - 5 万元,起步价或在 24 万至 25 万元之间,但随着市场变化,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以提供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

    到了 2026 年,小米汽车将推出代号为 N3 的增程式 SUV 。增程式动力系统在当前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费者对于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的焦虑 。虽然目前关于 N3 的具体信息较少,但从曝光图来看,该车同样将配备后轮转向系统,并采用博世 IPB 2.0 制动方案 。这一布局标志着小米汽车正式进军增程式汽车市场,进一步丰富了其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动力形式的需求 。

    此外,小米汽车还在积极探索其他新车型的研发,从其申请注册的多款与 U 系列相关的商标,诸如 “XIAOMIFU”、“XIAOMIWU”、“XIAOMIOU” 等,都归属于运输工具类别,这或许暗示着小米正在谋划更多元化的汽车产品 。从整体规划来看,小米汽车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涵盖轿车、SUV,以及不同动力形式的丰富产品矩阵,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 。

    5.2 对行业的深远影响

    小米汽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在技术创新方面,小米在智能硬件、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使其在汽车智能化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实力 。小米首发的自适应变焦 BEV 技术、道路大模型技术以及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等,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小米汽车自身的竞争力,也促使其他车企加大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加速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

    在大压铸技术和电机技术上,小米也实现了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 9100 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以及高性能的超级电机 HyperEngine V8s 等,为汽车制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 。这种技术创新将带动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升级,促使上下游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小米汽车以其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位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进入市场后,加剧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在 20 - 30 万价位区间,给同级别竞争对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他车企不得不优化产品策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这种竞争态势将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向更加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 。

    小米汽车的加入还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思路 。小米一直擅长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推广,与消费者保持高频互动 。在小米汽车的销售过程中,其计划将超过 1 万家小米之家打造成销售和服务网点,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车体验 。同时,小米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种活动,制造热门话题,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为传统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促使其他车企积极探索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销售和服务模式 。

    小米汽车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推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带来了变革,还激发了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

    六、结论

    从市场表现来看,小米汽车发布后的火爆订单量和持续的市场热度,充分证明了其产品的吸引力和消费者的认可。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小米汽车凭借品牌影响力、技术实力、生态链优势和创新营销策略,在竞争激烈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小米汽车丰富的产品线拓展规划,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提升其市场份额。同时,小米汽车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对行业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将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米汽车将在未来的智能出行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咱们带来更多惊喜和期待。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见证小米汽车引领未来出行的变革。

    #头条深一度##小米##雷军##小米汽车##造车新势力#

    次阅读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