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每年都会开几回长途的,每次都是很烦后背的热的感觉,开空调也不行,几个小时候,后背就受不了。
刚开始我开了一台小破车,开长途基本都是自己忍着。路边摊也有卖凉垫的,但是基本没用。
我试过这种:

还有这种:

那台小破车,我用的最久的就是下面这种,可以支撑起一个空间的靠背垫:

我都是把他抬高了用,就是利用它让自己的后背和座椅之间有一个空间缝隙,这样偶尔会有风吹进来,后背能凉快一点。我感觉这个靠背垫,是那种在后背特别热的时候用来打开一个空间,会有立即凉快的感觉,平时还是不行的。并且你要购买这样的靠背垫,一定要买支撑性好的,我第一个购买的就是软趴趴的,我一靠上去,后背和椅背就贴合在一起了,根本没有那个通风的缝隙。
上面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聊胜于无吧。
直到我购买了红旗HS5后,他有“座椅通风”和加热功能,让我彻底解决了长途后背热的问题。

座椅通风是汽车座椅的“避暑装置”。
夏季虽然有空调能够保持车内恒定温度,但由于我们身体与座椅紧密接触,接触部分空气不流通,不利于汗液排除,会使人感觉不舒服。上面我提到的那种支撑性好的靠背,只是让后背和椅背之间有了一个缝隙空间,但是热量还是会积聚。

而座椅通风具有独立的通风循环系统,可源源不断的将新鲜空气从座椅坐垫与靠背上的小孔流出,带走臀部与后背热量和积汗,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很明显的改善了人体与椅面接触部分的空气流通环境,即使长时间乘坐,身体于座椅的接触面也会干爽舒适。
座椅通风功能的形式
座椅通风的形式目前有吸风形式及吹风形式,这两种送风形式的差别在于气流形式的不同:
吹风时产生的是紊流,属于主动散热,风压大但容易受到阻力损失,但乘客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座椅吹风,类似于夏天吹电风扇;

吸风时产生的是层流,属于被动散热,风压小但气流稳定,散热功能较好,但乘客相对于吹风形式不易感知到通风功能,类似于笔记本电脑的散热风扇;

其实这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吹气式”比较好,因为吹气更让我感觉到屁股下冒凉风,有感受,如同小风扇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座椅用久了,一定会有小残渣,吸气式更容易让这些小残渣进入座椅的通气孔中,堵住。长期使用后,就影响通风效果了。
座椅通风是不是可以后装呢?前装后装到底有啥区别呢?
先说结论:风扇和控制方式都是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风道。原装风道设计得好,更舒适。
后装座椅,都是在原车座椅基础上进行的改善,原车座椅发泡部分并没有预留通风通道,导致后装座椅大多是:A面通风式。
A面通风式一般适用于通风区域结构简单,A面造型没有太多沟槽或者其他特殊造型,工作原理为风扇工作产生气流通过通风风道吹入3D织物层,然后依次通过3D织物层-加热垫-面套,达到通风的功能。这种通风的气流式通过一个孔,然后慢慢的渗过去的,气流流速慢,通风效果不好。

前装座椅,不同于后装,会设计很多风道。B面通风式,一般适用于通风结构相对复杂,有过多的沟槽或者其他特殊造型,如图二所示,工作原理为风扇工作产生气流吹入3D织物层,然后通过发泡上设计的通风风道将气流吹向加热垫及面套。这种通风效果就很好,不论吸气式还是吹气式,都能提供较好得体验效果。

所以,一分钱一分货,几块钱的凉垫基本无用,二十几元的支撑靠背聊胜于无,大几百、小一千元的后装座椅通风效果不佳,两三千元的前装座椅通风才是最优解决方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