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众汽车持股75%的全新合资公司——大众安徽推出的首款车型,终于上市了。

7月17日,ID. 与众公布了全系车型的官方指导价格,三款车型的建议零售价为区间为20.99万—24.99万元,并且首批车主享有1万元的定金折扣,1万元置换补贴,并附赠一块24K足金金牌。折算下来,新车的最终价格实际上落在了19万元以内。但即便如此,这样的价格还是在网上引起了争议。
没办法,在这个汽车价格体系崩塌,新能源车卷到飞起的年代,合资车按照以往的价格体系定价,多多少少都是会招来不满意的。不过就ID. 与众的产品综合实力看,这个备受争议的最终定价,已经算得上是大众品牌“向下打破定价体系”的结果了。
德国品质+中国智能,级别高于ID.4
尽管造型设计上,ID.与众(图片|配置|询价)选择的是简约精致的路线,但是新车的整体尺寸并不小。

4663×1860×1610mm的外部尺寸,2766mm的轴距相较ID.4大出了一整圈,倒是和国内未发售的大众ID.5有些相近。除此之外,大众ID.系列那些出彩的设计和技术,ID.与众也实现了“全副武装”。
比如IQ. Light智能矩阵式LED大灯,可以连带车头LOGO一同亮起;可变转向系统外加
4.7米的最小转弯半径(后驱版),城市行车游刃有余;高性能底盘和前后独立悬架,都有浓厚的德系基因。

当然也可以想象出,交由全新合资公司打造的新车型一定会更具新意。UNYX.OS操作系统和全新的人机交互界面操控更流畅,更先进的AI个性化形象定制、真人语音克隆、科大讯飞语音模型、支持CarPlay、CarLife、HiCar三重手机生态等功能,有些甚至比新势力还会玩。
再加之智能遥控泊车、记忆泊车,手机在线寻车这些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ID.与众实际上和当前较为先进的国产智能新能源车型,在体验上没有什么本质差别。而在硬核数据上,四驱车型5.6秒破百,后驱车型最长续航621km,也都处于同级别领先水平。

所以客观来说,相对于官方指导价起售接近20万元的ID.4来说,ID.与众的最终定价并没有飘,而是相对合情合理。但诸多网友认为新车定价过高的原因也很明显,那就是在终端市场,ID.4释放出了巨大的优惠,甚至真实起售价格已经来到14万元区间。
官方指导价,大概率是虚晃一枪
由此可以大胆猜测,ID.与众当前公布的官方指导价,大概率只是虚晃一枪。结合终端销售策略,这款车的最终成交价格很有可能要比预想中“香”很多。

至于ID.与众为什么要如此制定官方指导价格,原因也不难解释。作为在中国市场举足轻重的合资品牌,大众在华三家合资公司必然要保持“上下一盘棋”,让所有车型的定价都处于相对合理,相对平等的状态。
聚焦ID.纯电家族,南北大众合资公司中的相关车型虽然在终端市场放出优惠,但总归没有动摇官方指导价。再加之ID.与众的车型定位比ID.4更高,如果前者制定一个比后者更低或者持平的官方指导价,大众ID.系列在华产品的定价体系就会完全错乱,这对于三家合资公司而言都会是“自寻烦恼”。
因此ID.与众定价这件事可以理解为,不是大众安徽想不想“低调定价”的问题,而是基于现实情况只能如此,无非是将福利放到新车上市后而已。

在销售体系上,大众安徽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企业建立了品牌直营(DTC)的新零售体系,并决定采用直营加代理制的混合销售模式。
根据初步规划,今年年底,大众安徽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开设4家ID.与众直营体验中心,同时零售网络将覆盖超过20个城市。2025年底,大众安徽的销售网络将覆盖超70个城市。可以断定大众安徽的短期目标是,让ID.与众在市场获得足够高的声誉,打响合资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枪。
而在ID.与众的背后,大众安徽也在合肥当地形成了完善且先进的研发生产体系,并组建了智能电动赛道中顶流的研发天团。CARIAD中国、国轩高科、地平线、中科创达等外部合作伙伴,均已围绕大众安徽和合肥市的完善产业链整装待发。
据了解,在ID.与众上市之后,到2026年大众安徽还将推出包括SUV和轿车在内的4款同系列车型,其中部分车型将由大众和小鹏汽车联合打造。
可想而知,德国机械技术外加中国智能电动技术,展现出的将是一个“理论上无弱点”的加强版大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