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朋友转了一条关于美国提高中国电车100%关税的微博给我,我想给大家做一点补充。
北美市场对中国电车的打击不光是中国品牌,还有更主要的中国制造,也就说,不管你是墨西哥生产的中国品牌,还是在中国生产的海外品牌,都不行。

前者就是比亚迪、上汽,虽然墨西哥还没有中国工厂,但都想以墨西哥为跳板进入北美。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可能了,上汽集团一直在跟墨西哥的经理沟通,准备枪口向南,覆盖南美。
后者代表是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别克。从别克昂科威开始,上汽集团和上汽通用以为找到了一条顺利出口北美的路子,那就是用北美的品牌、平台、技术,由中方研发、设计。这条路一开始比较顺畅,后来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罢工反对,因为中国制造威胁了他们抽烟喝酒烫头,剥夺了工作机会,这条路就又被堵死了。
现在凯迪拉克傲歌也准备出口,但是目的地里已经没有北美了。
事实上,出口北美不光对中国制造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对中国品牌的要求也很大。美国政府或许会制造丰田刹车门和大众排放门一样的事件影响中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总体北美目前是中国汽车的黑洞,属于你请我进,我都不进。
广汽、比亚迪都放弃了进入北美的想法。
继续,北美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或许还有,那就是技术出口。这个事情肯定不能明面说。
目前上汽通用研发的串并联混动或许会授权给通用汽车,在北美市场使用。上汽集团则主要授权大众、奥迪,出口欧洲,车型、技术都由上汽负责。
你看出来了吧?上汽集团才是那个出口含金量最高的汽车企业。上海人做生意是真有一套的。

以前我们会说中国目前出口的几大汽车集团是上汽集团、奇瑞、吉利,其实完全不一样。
吉利走的是品牌全球运营,中国制造的路线,沃尔沃、极星、smart是个全球品牌,母公司在海外,但是制造在中国。
外国人,你有啥好说的?
奇瑞是整体出口汽车数量第一的品牌,注意是品牌,上汽是出口最多的企业,有一些小差距。
奇瑞最开始出口是迫于无奈,国内市场经营的不好,最早探索海外,尝试过各种路子,这埋下了一些隐患。
很多媒体统计奇瑞出口量和全球销量发现总是对不上,因为某些地区销售的是奇瑞车,但不是奇瑞牌。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大经销商一口气定10万台奇瑞的车,重新设计一套外观、挂自己的品牌。
这样奇瑞就变成了代工厂,而不是授权方。近些年,奇瑞规模越来越大,海外渠道开始谈判,关键就是奇瑞到底是品牌方还是代工厂。
上汽就不一样。上汽是纯粹的中国品牌走出去,路子是以前海外品牌进入中国。
就比如通用汽车进来中国,品牌进来,生产制造也进来,除此之外金融公司、公关公司、供应链都跟着进来。
当时上汽集团强硬要求研发也得进来,合资成立了泛亚技术中心。尽管如此,通用汽车依然保留了海外研发中心,许多品牌和产品,中方是没有权限的,比如凯迪拉克。
可是,现在海外市场一个是短视,一个是没资格,上汽就还是把最核心的研发留在了中国。
这种方式对发展中国家可以,发达国家就不行了。虽然上汽集团去年在欧洲卖了30万辆,但是反补贴调查首当其冲的也是上汽。

可能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上汽想到了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联合大众、奥迪,以上汽平台、技术为基础,大众奥迪的设计和规范合力打造产品,然后走大众的渠道返回欧洲,套路跟STLA–零跑有点相似。
到此,你不得不佩服上汽,真真的方法总比困难多,只可惜用户不怎么关注,天天搁网上骂什么洋买办,海外合资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太像村口的老大爷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