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G6刚发布的时候吗? 作为25万元智能电车的标杆,定价也比预期低了不少,导致订单非常火爆。下定用户等车时间高达12周以上。
那时候,等车群里每天都能涌现出新的“等车表情包”【图1】,蔚为壮观,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大家手头还有当时的表情包吗?可发给我收集一下。

制作提车表情包,是为了缓解等车的焦急心情。客观上来说,12周实在是太久了,已经达到了影响销量的程度,很多用户因此而犹豫下定、或下定之后中途改变主意。于是,大家纷纷催何小鹏赶紧想办法提升产量。
何小鹏都去工厂打螺丝了【图2】,后面两位工人一脸嫌弃…… 这只是一种表态,何小鹏做了更多的实事:与供应商一起开会提升产能,8月份宣布9月G6交付量显著提升,月交付量达到1.5万以上;Q4冲击月交付2万辆。

8月的这番话并未平抚大家的心情。一是觉得九月1.5万的交付量也不够看,人家蔚来8月就交付2万辆了呢!二是觉得说是这么说,APP上的交付时间还是那么长啊!
Pro版倒是提车快一点,Max版还是12周,无奈大家选Max版的热情高涨。什么激光雷达,提产能会这么慢?大家甚至开始怀疑:G6定价低了亏本卖,是不是鹏厂内心就不想卖太多啊?否则怎么解释产能提升这么慢呢!
再考虑到9月2024款G9发布,那车也需要激光雷达,那这交付速度岂不是雪上加霜……
9月下旬,也就是2024年G9刚刚发布并交付不久,群友惊奇地发现:G6 Max版的提车速度缩短至7-8周了!今天再打开APP查一下,交付速度更快了,已经缩短至6-7周了;新发布的G9交付也很快,预计在6周以内【图3】。
与小鹏不同,蔚来在8月交付达到了2万辆,9月又跌到了1.5万辆,这不禁让人为它捏了一把汗。还不如小鹏这样子稳扎稳打更让人有信心一些。
回到G6这款车,我认为它的产品力依然在25万元市场具备统治力。除了综合产品力之外,我特别想强调一下G6的一个基础属性,那就是真正超长的续航。
说实话,用G6开长途的游戏难度大大降低了,因为他们的普遍单管续航都在500-600公里左右。其实这不是一个量变,这是一个质变。
新能源车型,高速上单管续航达到300公里算是一个门槛。超过这个续航,我认为就基本够用了。但对于第一次开电车的消费者来说,内心里的续航焦虑还是会阻碍他们下单,此时就需要“额外的保障”来打破这种非理性的焦虑。
理想的方案是加一个发动机,形成纯电短腿+烧油保障的方案(我认为更长纯电续航+仅应急使用的发动机的增程方案更合理)。
蔚来的方案是换电。矗立在城市与服务区的一座座换电站,既是出行的实用工具,也是让你内心平静的抚慰剂。
小鹏的方案是800V+SiC,在不增加电池成本的前提下,以硬核技术提升续航达成率 —— 比300公里额外多出的250公里纯电续航,也是打破非理性续航焦虑的利器。
为何这么说呢?正常情况下,开个200-250公里就要停下来休息了。就算出了点特殊情况,开到了350公里才休息,此时发现没桩。不要怕,你还有200公里的额外续航,来保障你在不影响行程的情况下找到下一个充电桩。
方圆200公里是什么概念?我从河南开到上海,350公里时已经过了南京,这时候你可以几乎覆盖整个长三角的区域任意找一个充电桩就可以了【图4】。这不比找个加油站容易?如果你硬说自己情况特殊,就是找不到充电桩,那恐怕也说服不了自己吧!

G6的真正超长续航,与普通的超长续航比并不仅仅量变,而是能打破大众消费者续航焦虑的质变。
这一效应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未来几年整个行业也会从“加大电池容量来提升续航”的思路快速转变到“800V+SiC+集成热管理来降低能耗”的思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