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2013年,华为内部开了个讨论会,关于“特斯拉和宝马”,认为宝马虽然在智能驾驶、驱动方面落后了,但只要不封闭,(不一定要自创)是可以追上来的。这就意味着,需要有企业帮助宝马之类的传统车企做改造。
于是,这一年,华为推出了车载通信模块,并随后成立了“2012实验室”,聚焦车联网业务,干的活还是自己擅长的通信业务。
用一位高管的话说就是:华为看汽车行业,和家具厂看汽车的眼光没太多两样。家具厂看中的是沙发,华为看中的是各种连接设备。
虽然是通信业务,但为了配合产品落地,华为还是从传统汽车专业招聘了不少大学生,作为储备军。至于电机之类业务,2001年的时候,华为旗下安圣电气就以7.5亿美元卖给了美国艾默生。现在的电机龙头汇川,也是从华为出去的。人才,技术都有了,关键就是搞定客户。

2017年,华为“高攀”到了北汽新能源。
高攀这个词,并不夸张。当时的北汽新能源,连续5年稳坐中国纯电动车销量第一,2017年占国内新能源车的23%份额,10万销量也成为了全球纯电的冠军。就连特斯拉,也得给七分面子。而且,北汽还和麦格纳有了深度合作,后者是全球领先的汽车代工企业,称为“专注生产豪华”。
而华为、北汽双方当时的合作基础就是:几页PPT,以及一个“两个奋斗者伙伴,一部世界级好车”的响亮口号。随后,代号HBT的项目团队成立,华为多位工程师入驻北汽新能源蓝谷总部。
华为对这次合作是很期待的,毕竟第一炮,一定得打响了。
华为最初是供应商的角色,但随着华为被美国制裁,华为十分需要一个千亿规模、再造成长的业务。为了生存,华为把荣耀都卖出去了。如果在车圈只卖卖零部件,显然没什么大戏。

于是,2021年,华为就找到了更高端的定位:Huawei Inside。
听名字就知道是希望能像Intel一样,专业不可或缺,又可以和合作伙伴形成生态。HI模式下,华为不收开发费,按照产品订单规模和车企进行分成,而且汽车尾部也会打上HI的LOGO。
第一批合作的车企包括北汽蓝谷极狐、长安汽车阿维塔和广汽集团埃安。华为希望多点合作伙伴,可车企也不是只有华为这一个帮手。虽然北汽曾说,对于被外界称为华为代工厂,并不在意,把东西做出来才重要;但合作车的量产却一推再推,直到2022年。
《复仇者联盟》毕竟是部科幻电影,想让钢铁侠和美队亲密合作,还是非常困难的。强强联合,很多时候,只是面上一团和气、却又各怀心思。
现在亲密无间的Wintel联盟,也是在彼此力量不强的时候,共同对付IBM这个大哥。
广汽埃安的高管就曾表示过,与华为合作基本没有议价能力。为什么高端化一定要靠华为?这些质疑、担忧,日后也有了更为震撼的“灵魂躯体说”。

合作车销量不景气,合作方又各种吐槽,手机业务仍受限,原本指望的头炮变哑炮,如此种种,华为内部“少壮派”们就坐不住了。
网上有段据说是内部的吐槽:它没品牌、没渠道、没零售,设计、体验都不行。东西都卖不掉。如果我们不入场,帮车企设计做好、卖好,这商业根本不可能闭环。
简单总结就是,恨铁不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