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一大波营销号、真心粉来维护阵地,对此表示充分理解且不予置评,本文仅与真实车友讨论。
这几年市面上除了传统品牌,还多了很多新势力,有的PPT造车功夫堪称一绝,交付共创日、一周造2台等操作刷新三观,有的曾经看似势不可挡,但却如流星般迅速陨落,留下一地鸡毛。还有的虽然仍在坚持,但道阻且长,会不会倒在黎明前犹未可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8年,我国有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到了2023年,据估计,正常经营的新势力企业,仅剩50家左右。
一些汽车行业从业者和追求新兴事物的车友会力挺,认为尚且存活的新势力都还不错。有利益链条的从业者姑且不论,高大上的外观、内饰、配置等等,对于普通人确实有很强的杀伤力,这些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且部分新势力互联网思维相当了得,对弱爆了的传统营销部门可以说是吊打。我一朋友有天突然提了一辆当前卖的火热的新势力车,说原本并没有换车计划,但是带小孩去逛综合体时,坐着体验了一下,就种草了,于是就买了。巨大空间、Nappa真皮、超大联屏,摆在面前,连传统豪华品牌都感到汗颜,非常认同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主观认同。

当然了,我个人认为,这种传统燃油车才是工业美学的顶峰。
但是,客观来看,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得冷静分析一下以下几点:
1.行业的情况。虽然目前听到的多是如何弯道超车、如何驾船出海的令人激动人心的大宣特宣,但要充分认清哪些是CCTV式播报,哪些是客观事实,要知道在亚运会之前,男篮也是各种被夸上天的。从一些智库文章看来,该行业及相关产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2.企业的境况。这点影响售后,具体如下图,虽然某些新势力近期被续血,但是如果一段时期内,还没有在运营、技术、销量等方面有质的突破,恐怕就不是一句“战略性亏损”,能搪塞投资方的了。

3.产品的表现。这点知乎上会有比较有深度的分析,主要观点我在这里简单概括一下,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详细的内容。第一,新势力在技术研发上没有传统品牌深入(真正属于自己的暗箱技术有多少呢);第二,在造车工艺上没有传统品牌专精(部分目前还是代工,不知质量上如何准确把控);第三,在耐久测试上没有传统品牌较真(很多产品出的很快,可测试真的做好了吗)。当然有的人会讲,某某车,性能也很好啊,零百如何,电耗如何,多余的就不讲了,就讲两个概念,第一,一分钱一分货,价格摆在这里。第二,测试尤其是玩OTA比较6的车辆测试,是后台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