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既卷且强,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智能黑科技不断推出,在此结合理想汽车秋季战略会,大胆预测202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9月25-28日,理想汽车秋季战略会召开,会议为期4天,密集讨论了理想汽车未来5-10年的战略方向、智能驾驶业务、产品落地节奏以及出海时机等。
(1)“账上趴着700多亿的现金,要把它转化成持续的竞争力”,在加强投入的大策略之下,智能驾驶被提到了空前高度,理想战略会单独花了一天时间来讨论智驾要如何投入。李想甚至在战略会上自我反思:智驾应该提前半年全力投入,也就是从去年中,而不是今年初才开始上强度。
(2) 理想汽车战略会讨论的议题已经延展到2028年,公司认为,彼时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90%,如果行业只会留下四五家企业,比亚迪、特斯拉、华为都在其中,理想如果要留在牌桌上,至少2028年要卖出超300万辆车,比原先2025年销售160万辆的目标翻番。
(3)可能2028年之后才会郑重考虑出海,在此之前以平行出口为主。

我们预计2028年,中国新能源车头部车企前三为:特斯拉、比亚迪、华为。
入围头部车企的门槛将是:年产销300万辆新能源汽车。而步入这一门槛,比亚迪将在今年首家达成!
特斯拉和比亚迪作为绝对头部车企,相信大家没有异议。
1、特斯拉2023年1-9月全球累计交付超132.4万辆,维持全年交付180万辆的目标不变。

在2023年3月马斯克发布特斯拉“宏图”第三篇章,重申2030年达到2000万辆的年产量目标。

今年9月特斯拉声称:已在一体化压铸上取得技术突破,这或将改变其电动汽车制造方式,并有效降低50%生产成本。并指出,该技术可以将电动汽车的几乎所有复杂车身底部零件压铸成一个整体,而非传统地将其拆解成400个零部件。

2、比亚迪2023年1-9月累计销量为207万辆,将有机会冲击30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



为什么将特斯拉列为第一呢?
虽然比亚迪实际销量(207万辆)远高于特斯拉(132万辆),但相比特斯拉的“宏图”第三篇章,格局是不是差了一大截呢?一旦特斯拉的“开箱工艺(Unboxed Assembly Process)”付诸实施,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50%、工厂空间减少40%,是不是全面碾压、屠城的节奏?而且,2030年2000万辆的销量是不是睥睨群雄,全场瞬间安静?也许50%的成本降低、和年产2000万辆的目标永远难以达成,但特斯拉值得我们期待!
3、不造车的华为
对于华为,则一直深陷“华为不造车”的枷锁。2023年3月31日,华为内部再次发出关于汽车业务决策的公告,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并且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

整体来看,华为“帮车企造车”(姑且用华为这个说法吧)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标准化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这个模式在华为成立汽车BU之前就已经在做,华为已经将车联网模块卖到了全球的主要车厂,如今除了车联网模块,华为还在做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标准化部件,以及电机电控等产品。
第二种是合作模式,即HI(Huawei Inside)模式,车企采用华为全栈解决方案,包括硬件和软件,华为将和车企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方面合作进行迭代升级。这种合作模式比起第一种而言,车企会在更大范围上采用华为的产品。
第三种是智选车模式,不仅华为深度和车企合作,帮车企造车,同时华为还将发动自身在终端渠道的积累,帮车企卖车。在产品设计、产品体验、产品营销、产品渠道等各个方面,华为都会为车企提供助力。
目前智选车模式下与赛力斯(原小康股份)打造的问界品牌、与长安汽车打造的阿维塔品牌,以及最早和华为合作HI模式、2023年同时加入智选模式的北汽极狐,华为智选车的汽车朋友圈在逐步扩大。

在华为手机“遥遥领先”的爱国光环加持下,问界M7(图片|配置|询价)订单量取得巨大成功。10月6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董事长余承东发文公布成绩,新M7首销超过5万台大定,5日3500台,6日7000台!

阿维塔也打出“鸿蒙加持,遥遥领先”的宣传语。



“不造车”或者说“帮车企造车”的华为,实际上已经从Tier1模式(一级供应商)、HI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悄然完成了华为汽车的布局,并确立了智选车的重点突围方向,2023年2月,华为和赛力斯签署深化合作协议,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100万辆。随着江淮、奇瑞、北汽以及长安的加入,相信华为将带领一众汽车伙伴发起猛攻!

近日,乘联会公布了2023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预估批发销量

对于2028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你怎么看呢?比亚迪、特斯拉、华为能否顺利晋级头部呢?其他车企,你看好哪一家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