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刚过,各大造车新势力的交付量陆续出炉。最新数据显示,7月小鹏共交付新车11008台,重新进入月交付万辆俱乐部。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月小鹏G6(图片|配置|询价)的累计交付未超过4000台,官方数字是超3900台,这与之前小鹏高调宣布的突破3.5万辆订单量差距较大。

6月,小鹏的销量是8620辆,即便这些销量全部算在G6头上,那么至今G6的交付量也不过1.2万辆左右,离3.5万辆的意向订单数还有2.3万辆的差距,这意味着还有2万多名小鹏G6的订单客户还在苦苦等待交付。
有订单却交付难 困在交付里的“爆款”
机构数据显示,自6月上市以来,小鹏G6的均店订单在35~40台,进店量上涨了50%,不可谓不火爆。但眼下小鹏最大的考验在制造端,更在运营端的交付。
在小鹏的APP里,普遍显示G6的等交付时间是8周,也就是2个月左右,但实际上不少锁单车主预计提车周期在10~12周左右,也就是2.5个月~3个月之间。
近日,小鹏汽车副董事长、联席总裁顾宏地的表述也印证了上述交付时间。他说,“小鹏G6已收到大量订单,有助于小鹏在三季度将月销量增加到1.5万辆,并在四季度增加到2万辆以上。”当前三季度除了7月,还有8月和9月,距离G6在6月上市下订单的时间正好在8~12周。
之前,何小鹏曾在发布会上透露,G6新车开启预售的72小时内订单量达到2.5万辆,若从6月9日预售开始的时间算起,到正式上市前一天的6月29日,其订单量已达到3.5万辆。

但如果从锁单率来看,小鹏G6的表现不算突出。当前有经销商向媒体透露,“现在小鹏各门店的锁单率在35%到50%之间”。而此前一些价格在30万元区间的爆款电动车产品,锁单率可以达到60%以上。
较长的交付期,让大量G6意向客户还在观望中。而这一幕曾在小鹏G9上市初期上演。
G9曾被何小鹏称为“50万元以内最好的SUV”,官方预期其全年销量将会达到3.5万辆,但该车在第一个完整交付的10月,销量只有623辆,2022年累计销量为6373辆。
除了所谓的技术超前等因素外,交付时间过长是G9没有爆火的原因之一。在上市之初,G9的交付时间是4个月左右。即便后期有所调整,但随着市场新品不断涌入,G9也很快黯淡无光。
2023年,G9的销量依旧在低位徘徊。4月销量仅为925辆,连续3个月不到1000辆。截至今年5月,小鹏G9的累计销量仅有5106辆。
G9惨败在先 重建供应链信任迫在眉睫
G9的悲剧会不会在G6上重演?小鹏上下也是捏了一把汗。
根据何小鹏提出的G6月销过万辆目标,这意味着小鹏工厂的日产量要在300辆到400辆之间。而之前小鹏的武汉工厂日产量仅在100多辆左右。
当前小鹏在武汉、广州基地的两个工厂正在单班12个小时满负荷运转,但即便这样也无法满足终端的订单需求。在产能拉满的情况下,小鹏G6 Pro版最长等7周,Max版最长等12周,也就是3个月左右的时间。
影响Max版交付周期过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该版本有激光雷达和芯片搭载,受上游供应链的掣肘比较大。
事实上,小鹏方面也曾预料到供应环节有可能会制约G6的交付。就在小鹏G6正式上市的第二天,小鹏汽车就立即召集供应商开会,要求上游供应商提升交付能力,以协助G6的产能爬坡。但不少供应商却处于观望中。
没办法,G9的惨败给供应商留下太惨痛的记忆。在小鹏广州黄埔的工厂内,G9单日产量仅30辆,让很多供应商蒙受损失。特别是G9发布后曾对产品配置有过大调整,一些供应商被“毁约”,损失较大,这也令主机厂的信誉受到影响。
不仅是G9,小鹏最成功的一款产品P 7更新为P7i后,目前销量徘徊在每月三四千辆左右,不及巅峰时的一半,这也让不少供应商蒙受损失。
所以对小鹏来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如何及时调整生产线,保证供应链稳定,都是其急需解决的问题。
股价触高回调 大众入股难改盈利困境
而就在小鹏公布其7月交付量的第二天,其港股股价跌超12%。而此前一天,小鹏汽车-W(09868)股价已跌超4%。大众入股小鹏的利好因素正在慢慢消退。

事实上,即便大众投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对当前小鹏紧张的资金链而言也没有完全纾解。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小鹏汽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亏损13.99亿元、36.92亿元、27.32亿元、48.63亿元和91.39亿元,这意味着小鹏汽车5年来已累计亏损218.25亿元。
而今年小鹏公布的一季报显示,其单季净亏损23.4亿元,公司的汽车毛利率跌至-2.5%,这是小鹏近三年来首次出现负的汽车毛利率。

由此可见,即便大众投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对其已过两百亿的亏损额度来说,也只是缓解了其短期内的资金压力。
其次,小鹏与大众的合作车型是基于小鹏汽车的G9平台和智能联网、ADAS软件来开发,核心是使用G9的EE(电子电气)架构,主要集中在智能化技术领域。这意味着,小鹏是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软硬件一系列方案打包出售给大众汽车。而大众主要负责开发和工程设计,以及供应链的配套。
这种合作方式,意味着小鹏将从大众汽车获得两笔主要收入:一是技术服务收入,另一个是随着新车投产,小鹏将从每辆车上获得利润分成。
对此,交银国际方面认为,因为大众与小鹏共同开发的两款B级纯电汽车将于2026年投产,未来小鹏的盈利方式或为技术授权费,所以大众入股对小鹏的短期利润影响有限。
小摩(摩根大通)则表示,小鹏的长期故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将超越投资者对其近期利润率不足和财务压力的担忧,但考虑业务执行力及广泛行业逆风,现时谈升级至“增持”属言之过早。
事实上,从过往自主品牌与跨国车企的技术合作来看,较少有成功案例。比如奔驰、丰田都曾寄希望于通过与比亚迪合作,借助其三电能力打开市场,但从目前来看几乎看不到效果。
而直接基于小鹏G9架构开发产品,其在2026年推出是否还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也要划一个问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众入股小鹏或许最大的收益来自财务回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