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开始了全面经济发展。作为工业时代最具象征意义的汽车,自然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上海、广州为首的两大城市开始了中国沿海城市最早的招商引资。最终经过两到三年的出国考察,又历经了多次双方谈判,最终上海与德国大众合作,而广州则引进了法国标致。

都是在1985年,大众和标致一同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上汽大众和广州标致各自成立。
1989年9月11日,广州标致505SX轿车正式投产,标致505让广州标致标迅速步入黄金时代。其实,505的车身由著名的设计师宾尼法瑞纳设计,有着浓郁的欧洲车风味,外形也较当年的桑塔纳时尚,因此一推出,便成了众人哄抢的香饽饽。

广州标致出生在良辰,投产之时,全国轿车制造正蹒跚学步,上海桑塔纳的生产规模未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汽奥迪的产量也甚少,天津夏利又被嫌弃太小气。广州标致505无论是驾驶感受还是乘坐感受,与同级竞品相比均有极佳表现,因此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成为中国最早的家用车,甚至一度出现了一车难求的局面。

“雄狮”快速崛起,广州标致一度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6%,市场前景一片看好。1993年,以广标为主体业务的香港骏威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证交所挂牌上市,一次融资达4亿多港元,轰动一时。
好景不长,威风凛凛的狮子很快变成了一只病猫。1997年,负债累累的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被法国标致以壹法郎的象征性价格卖掉,成为中国第一家破产的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狮子”从此消失在广州黄埔大道东。
反观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蓬勃发展,甚至中国市场成为大众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战略要点。正是因为大众抓住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才能在短短的80多年时间内雄踞世界第一流跨国车企。

同年进入中国的大众和标致最终的结果却天差地别,一个成为世界顶尖车企,另一个占据天时地利却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
第一、法国人傲慢的性格
法国人习惯于傲慢和固执。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自己的东西是好的,很少考虑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标致最开始的几年确实赚到了钱,但随后标致开始轻视中国市场,觉得中国市场也就这样了,开始不思进取。
同时对中国市场青睐三厢轿车的需求置若罔闻,还把中国市场当作“赚快钱”的地方,在上海大众努力提升本土化、培养供应链的时候,标致却坚持以CKD的形式继续组装505 SW,核心部件全部高价进口,导致车型的性价比很快落后对手,最后的结果是,车企破产,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与之对比的德国大众就明显不同。大众在中国推出桑塔纳车型以后,不但积极宣传,而且针对国人的需求努力改进。而后推出的捷达、帕萨特等车型更是火遍全国。
第二、糟糕的战略眼光
实际上标致没有看上中国市场,他们觉得以当时国内的工业条件不具备发展大宗量汽车的条件。他们觉得中国人的能力和国内汽车市场只有这么大,没有必要投资这么多。他们无视国内汽车市场的需求,只想靠老本来挣国人的钱,哪有那么容易!
大众就有独特的战略眼光,从一开始就觉得中国市场大有可为。当时大众总裁哈特的一番话成为了他一辈子最骄傲的事情,“中国的汽车工业基础确实很差,但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人,这个民族有其不可预见的能量,只要能将他们的民众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他们就能做出让世界瞠目结舌的事情,他们研制出了火箭、导弹、原子弹就是例证。现在,他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他们愿意拿出资金和力量来发展轿车工业,如果我们现在错过与他们的合作,将来我们就会为此而后悔。与其等到他们自己做出来后将我们作为竞争对手,还不如我们现在就参与他们的发展,与他们合作成为合作伙伴”。
第三、散漫的管理层

广州标致经营陷入困境,法国人有责任,中方管理层也脱不了干系。
广州标致一直处于缺乏科学管理体制的松散状况。在这种合资模式下,造出来的汽车难以在技术和质量上有所突破,505轿车自在广标投产以来也没有实质的改进,十多年来仍然是老样子,毛病多成为另一个致命伤。
庞大复杂的股东结构造成对市场信息研判迟缓,各方在众多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严重,摩擦也越来越多。最终无奈散伙。
第四、产品实力不济,无奈心比天高

标致产品的实力还是受到广泛认可的,308S、4008都受到媒体的大量好评,标致多年来在中国市场也积累了不少的用户,其中也不乏一些忠诚的粉丝。另外在欧洲市场的持续畅销,也表明产品力层面标致是足够强的。但是标致的问题依然一大堆。
一是配置有问题,乞丐版想要的配置什么都没有,适用及以上配置都集中在顶级配置。但顶配的价格不支持这个品牌维度,让消费者难以选择。其次,定价策略存在问题。价格高,销量不好,价格大打折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