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五大国产混动系统(1)——比亚迪DM-i

    maxswell头像maxswell头像
    maxswell2022-04-15

    首先我们明确下P0、P1、P2、P3、P4电机,P0电机位于发动机前端的轮系上;P1电机位于发动机后端与发动机曲轴相连;P2电机位于变速箱输入轴,与变速箱相连;P3电机位于变速箱输出轴上;P4电机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并没有连接,它被用来直接驱动无动力车轮。

    一、什么是混动系统DM-i与DM-p?

    作为国内最早研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公司之一,比亚迪的DM系列(Dual Mode)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共推出了4代产品,分别是DM-I代、DM-Ⅱ代、DM-Ⅲ代和DM-i。在推出DM-i后,比亚迪将之前DM-Ⅱ代、Ⅲ代统称为DM-p(Powerful),主打动力性,DM-i(intelligent)路线则以经济性为主。凭借DM-i和DM-p双平台战略,比亚迪希望在插电混动市场上实现两条腿走路。

    二、DM-i师承DM-I代?

    从发布会公布的细节上看,DM-i混动架构就是DM- I代的升级版。

    其中1是发动机,2是启动发电机isg,3是离合器,4是变速箱,5是电动发动机TM,6是主减速器,7是混合传动箱。

    DM-i

    熟悉混动系统的朋友们能看出来,实际上这套传递路径与本田i-MMD十分相似,都属于串并联结构。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电机和发电机的布置形式,比亚迪EHS采用的是电机/发电机异轴平行布置形式,本田最新第三代i-MMD的采用的是电机/发电机同轴布置的形式。

    在这里希望大家区分一个概念:双模与混动

    双模:即电动机与发动机可以同时驱动车轮工作(常见与BYD双模式混合驱动)

    1、EV模式下,车辆会纯电行驶。减速制动时,车辆能够实现能量回收。

    2、城市工况,道路拥堵时而电池馈电时,HEV串联模式,也就是增程模式可以获得更高的燃油效率,也就是说发动机只发电,而不参与驱动车轮,这个时候驾驶感受和纯电相同。

    3、高速行驶时,发动机会直接驱动车轮。DM-i车型是没有传统变速箱的,而是通过高效的单级变速器直接驱动车轮。

    4、遇到高负载工况时,发动机和电机共同发力,获得更好的加速性能。

    混动:即混合驱动模式下,则是由发动机驱动发电用电机,将产生的电力供应给驱动用电机,驱动车辆前行,这种模式通常在突然加速的情况下触发。(常见与第十代雅阁混动)

    DM-i与DM-I代同属于P1+P3构型,且发动机和电机都是单挡。区别在于DM-i的isg与发动机平行轴布置,而DM-I代与发动机同轴布置,节省了横向空间。高度的集成化,使DM-i比I代体积减少了30%,重量减轻了30%。

    三、DM-i亮点:

    1、热效率高达43%的1.5L阿特金森发动机(全球热效率最高量产发动机)

    当前主流发动机热效率最多能做到40%,但DM-i插混专用1.5L发动机却达到了43.04%,突破了现阶段的技术极限。

    目前骁云系列的发动机主要有两款,分别是主打经济性的1.5L插混专用发动机和兼顾高性能的1.5Ti插混专用发动机。1.5Ti发动机拥有12.5的压缩比,技术亮点在于其涡轮增压器采用了可变截面的设计,使得增压器能在更宽的转速范围内进行增压,即可保证在低转速工况下的增压效果,也不影响高转速工况下的排气压力。

    热效率损耗

      1、首先是比较基础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应用,采用阿特金森循环(延迟关闭进排气),减少压缩行程的能量消耗,在膨胀行程保持不变,使得混合气体做功更充分,提高混合气体能量的利用率,减少排气损失。

    2、其次在抑制爆震的前提下这台发动机拥有15.5超高压缩比,单纯的数据对比,会发现市场上极少有车型采用如此高的压缩比(常规内燃机压缩比为9~11),是的燃烧更加充分。此外冷却EGR系统得到了重新优化,把EGR率提高至25%,减少发动机在中低负荷工况下的进气损失,同时也降低了氮氧化物排放。

      3、而在结构上也进行了部分改进,如取消了传统轮系,采用分体冷却技术,将发动机上的机械压缩机、机械真空泵、机械转向助力泵、机械水泵等全部电子化,将电动水泵与电子双节温器相结合,实现了缸体和缸盖的分体冷却。

    通过高压缩比、应用电气化设计降低摩擦、分体冷却热管理等手段,发动机热效率进一步提升,为亏电情况下的低油耗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应用电气化设计降低摩擦方面,比亚迪取巧地减去了所有轮系,空调压缩机、水泵等附件都采用了电驱动,在算发动机热效率方面占优,但是仍需要消耗电能。

    DM-i超级混动是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具备快、省、静、顺、绿等多重优势;亏电油耗低至3.8L/百公里,可油可电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百公里加速时间比同级别燃油车快2-3秒;在提供无限接近纯电动车驾驶体验的同时,更无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秦PLUS DM(图片|配置|询价)-i、宋PLUS DM-i和唐DM-i,三款新车自面世以来,凭借超低的油耗、超长的续航里程,以及越级的性能表现,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呈现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

    2、高度集成化的EHS电混系统,电机最高效率达97.5%,电机功率密度达44.3kW/L:

    DM-i超级混动的EHS电混系统配备了两个高性能、大功率的电机。一个用于驱动车辆行驶,一个用于高效发电。P1电机用来发电以及能量回收时的充电,P3电机负责动力输出。EHS系统根据驱动电机的功率分为三个版本,分别是EHS132、EHS145、EHS160,对应的发电机/驱动电机峰值功率分别为75/132kW、75/145kW、90/ 160kW。而与这三款EHS系统适配的发动机,也有2种,EHS132和EHS145采用1.5L骁云发动机,EHS160采用骁云1.5Ti骁云发动机,适配A级到C级全部车型。

    EHS技术细节

      首先来看EHS系统内部的一些特点,与第一代DM混动系统不同,DM-i将两个能达到16000转的高速电机并列放置,从而将整个混动专用变速器的体积减小了约30%,同时减轻了约30%左右的重量。而在电机方面,比亚迪采用了自研的扁线电机,从官方数据来看,扁线成型绕组技术可以让电机的最高效率达到97.5%,额定功率提高32%,高效区间(效率大于90%的区间)占比高达90.3%,质量功率密度达到5.8kW/kg。

    同时还有自研的第四代IGBT系统,根据官方数据来看,其综合效率高达98.5%,电控高效区(即效率超过90%的区域)占比高达93%,极大的降低了电控损耗,提高效率。

    最后就是油冷技术,EHS系统采用了领先的喷油冷却技术,它利用冷却油直接均匀的冷却扁线绕组,散热能力得以大幅增强。要知道一般限制电机功率很大一部分因素就在于散热能力,EHS采用的油冷技术可以把电机的功率密度提升32%。

    种种技术的加持,这也是为什么体积小、重量轻的EHS132不仅能够爆发132kW最大功率和316N•m峰值扭矩,为秦PLUS DM-i带来7.9S零百加速体验,同时做到多用电,少用油,充分发挥以电为主的驱动优势,实现百公里低至3.8L的亏电油耗。

    3、高安全性、高空间利用率的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

    单个电池组由10片至20片刀片电池组成,电量将在8.3~21.5kWh之间,即理论纯电续航可设定在50~120km之间。从目前的产品矩阵来看,比亚迪将在同一车系上搭载“高低配”两套电池组,入门版续航在50km附近,而高配版则在120km附近。此外,未来的DM-i车型将拥有更大电池组,纯电续航也将轻松超过200km。

    同时,刀片电池与生俱来的安全优势,面对最苛刻的针刺测试,刀片电池在电芯被刺穿的极端工况下,无起火、无冒烟,力证了其超高热稳定性。

    DM-i功率型刀片电池采用了冷媒直冷技术,电池冷却液和散热冷媒直接打通,冷却板直接冷却电芯,就像冰柜一样,和过去通过水冷系统这个中间商赚了一圈差价的方式不同,直冷效率更高。

    其次是先进的热管理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加热膜(大电流易干烧),采用脉冲自加热,即通过电池本身进行高频充放电实现电池内部生热效果,较传统液热也能提高10%。如果说传统液热方式是给电池放一个暖宝宝,那么脉冲自加热就是电池通过脉冲“运动”来“自我热身”,不仅效率高,也减少了能耗损失,进而提升电池工作效率,带来续航里程的升级。

      最后在空间利用率方面,电池包采用无模组设计,刀片电池通过纵向排列的方式可以将电芯采样线、电线、数据线等置于一侧,从而降低结构复杂度,零部件减少≥35%,同时也提升了电池组的单位能量密度。

    比亚迪超级混动DM-i区别于传统以油为主的混动技术,而是以电为主的混动系统。简而言之,DM-i超级混动为了实现亏电状态下低至3.8L/百公里,使系统完全围绕着多用电,少用油。发动机专注于在最佳效率下高效发电,让驾驶感受无限接近于纯电的同时,近乎极限地去压低油耗。

    最后,作为双模混动的DM-i车型与丰田、本田传统的HEV车型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它是完全按照插电混动车型标准开发,因此可以达到拿“绿牌”


    文章有任何问题欢迎批评指正,感谢阅读。

    次阅读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