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汽年报显示,2021年北汽蓝谷营业收入86.97亿元,同比增长65%;归属净利润为巨亏52亿元。事实上,这并非北汽蓝谷业绩第一次“预冷”。2020年北汽蓝谷就巨亏64.64亿元。如果以最近两年的成绩来看,北汽蓝谷亏损超百亿。

而北汽蓝谷的萎靡不振,也极大程度上让人关注起其高端品牌极狐的现况。曾几何时,极狐也是被业内相当看好的一个新势力品牌,甚至被不少车评人誉为最像燃油车的电动车。
除了其有华为内在全栈式自研的辅助外,在整车制造上更是交给代工之王“麦格纳”。如果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型重磅前五位来看,必定有极狐阿尔法S的一席之地,从内到外都足够吸精的一款智能轿车,似乎真的如其口号说的那般“破局而生”,也足以让人对其高看一班。

但足够丰满的框架并不能撑起极狐的销量,即便加上2021年底开始正式交车的阿尔法S,目前来看,极狐的月销量平均不足500辆。销量冰点的背后让人感到诧异,无论在智能化还是续航能力都能媲美甚至超越“蔚小理”的极狐,到底差在哪里。
遭华为冷落的“极狐”

想到北汽极狐,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依然是华为。只因有了华为的深度赋能,在新能源战场上最为重要的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上,北汽极狐旗下车型都能够混得“如鱼得水”。
但北汽与华为之间,并没有如进展般顺利。在上一年12月23日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将首次搭载在问界M5中。”这不禁让人深思,是华为有意而为之,目的就是让问界坐好鸿蒙智能座舱的头把交椅,而这或许仅仅是极狐作为“华为系”冷落的开始,在日后OTA升级上如果再受制于自己非“亲儿子”,落后于AITO的极狐要崛起将无从谈起。

其次,无法在华为店内展出及销售的极狐需要布局更多的线下直营店去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品牌。截至2021年底,极狐线下营销门店共有101家,预计2022年将达到150家。而反观问界M5,在2022年会在1000家华为专卖店中展示销售,华为对问界的“偏心”,已经表露无疑。

虽然此前极狐汽车副总裁表示王秋凤表示,在智能汽车时代,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联手,极狐品牌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积极携手华为合作的。但现在回看这段话,只能说极狐在这次合作中已经过分依赖华为,甚至没有给自己多一步的退路,当初的豪言壮语只不过为极狐带来的更多的吸睛点,但最终没有换来实打实的销量增长。
被影响的口碑

众所周知,北汽蓝谷前身北汽新能源是最早一批发展新能源车的企业,也曾经创下过辉煌的销量成绩。但若仔细观察,其中政府的大力补贴与网约车的快速崛起是其能够屹立在新能源“1.0”时代的原因。当年大批量运往全国各地的北汽新能源EC系列,曾经连续7年霸榜纯电动车的第一位。但“油改电”的躯壳被不少纯电平台的后来者迅速赶上,北汽新能源既保不住销量,也保不住口碑。

确实,因为小毛病太多,北汽新能源也成为了投诉榜上的常客,自然也被不少网约车司机及平台所嫌弃。根据媒体报道,在某汽车投诉网中,有关北汽新能源的投诉量就达到了289宗。
对于车型的更新换代,北汽新能源也只是在续航上对新车做“文章”。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也被消费者按上“骗补贴”的标签,进一步损害北汽新能源的形象。因此大部分人听到北汽将要推出纯电高端品牌时,外界也充满了不少质疑的声音。尽管北汽极力摆脱“旧形象”,但事实上这些昔日的伤疤还是对极狐品牌的形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代工代研,反而成为一剂毒药?

在当今原材料市场价格飞涨且未知终点在何方的当下,依靠附着于他人才能稳定生产的极狐来说,从外到内都被人“拿捏”。销量尚未能打开格局,而核心的生产技术与智能网联却掌握在华为、百度、麦格纳等“合作伙伴”上。先不论因为这些高端的合作伙伴每年会向极狐收取多少合作费用,即便在零部件上对极狐产生一丝制约,极狐在产能端便容易出现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颇具亮点的华为赋能,也仅仅在华为HI版(最高配)上可以实现,而答应在2021年底交付的HI版本,却因鸿蒙系统‘无缝流转’等功能暂时无法实现,原本计划在12月25日举办的产品交付品鉴会变成12月20日的内部交付。
4月份发布的新车型,却未能在年底交付,接连的跳票,同样令消费者失去耐性,即便是喜爱华为的核心用户,都更愿意转投与华为更亲密的AITO。
北汽蓝谷在车辆制造中更多担任的是设计建议、产品使用建议并非“核心”,真正的核心技术却“旁落他人”。缸哥认为,北汽太过分于想要摆脱自己新能源车低端化的标签,并采用了最简单的做法(代工代研),但最后换来的只不过是几声喝彩,被别家企业牵着鼻子走,北汽极狐可以说是失去了“灵魂”。动荡不安的生产生态,已经在起步阶段击垮了极狐托起北汽蓝谷的那一份决心。
写在最后
作为新能源最早入局且最早获得成功的北汽蓝谷,过早的成功确实让其对新能源车市场产生片面的认知,而过早的成功无疑于“温水煮青蛙”。只能说,北汽蓝谷的作动还没有跟上当前新能源市场残酷的厮杀节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