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从万乘之国到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共和国的汽车记忆汇聚于此

    乐划座驾头像乐划座驾头像
    乐划座驾2021-04-13

    这是个颇有规模和气势的博物馆。不是一个地方性汽车博物馆的概念,而是国家级的专业博物馆。涉及的范畴和内容很广,功能也很多,跨度大,意义深远。总建筑面积49059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就有10235平方米,分“创造馆”、“进步馆”、“未来馆”三大部分组成。这在世界上算是超大型汽车博物馆。

    几年前,福特公司告诉我,他们向北京博览中心(北京汽车物馆前身)捐赠了一辆T型车(在国内汽车藏品中属于稀世珍品,也是当今世界最早的家庭轿车),说在南四环边上,叮嘱一定要去看一下。因每次去北京都是来去匆匆,没时间去看,但此事一直搁在心里,念念不忘。

    也就在此事之前,有人以“北京汽车博览中心”的名义找我询问有关南怀仁发明“自动车”的事,说他们要复原这辆“概念车”。这是我在2004年写的一篇有关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于300多年前在中国发明的“蒸汽式车”的故事,题目叫《汽车始祖在中国》,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应该说,这是在汽车发明史上被疏忽的历史细节。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中都把南怀仁的此发明当作“汽车的始祖”(汽车的原始概念)。我国学者也认为,“南怀仁系将布兰卡之汽轮机用之于车辆和船舶上,又加上了转向机构,最后在原理上作了广泛的建议。” 所以,当意大利人把达芬奇发明的“弹簧车 ”(汽车概念)当作汽车发明广为传播,并视为汽车设计的祖先时,南怀仁的发明就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有意义。

    因为这两件事的促成,使我有幸亲赴北京汽车博物馆看到了这两样非同寻常之物,备感欣慰。首先,以走向大众名义的福特T型车被放在展馆的重要位置,还模拟了福特生产流水线的真实场景。其次,根据相关资料复原的南怀仁的“蒸汽车”,第一次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中国在发明汽车的历史中有不俗的思想贡献。

    如果追溯车的历史,在“创造馆”里可以看到中国的“指南车”、“计里鼓车”等。轮子的发明还可以追溯到公元4000余年前,而有辐的车轮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因此,轮子的发明可以说与火的使用相提并论,有着同样的古老而璀璨。站在这样的高度看轮子的发明并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这在世界汽车博物馆中还是第一次。它既是一种博览,也是对车之源头的追溯,不乏启迪和智慧的闪烁。由此可以断定,有关汽车发明的种子其实早就存在了上千年不止,可以从人类文明的源头找到足迹。

    “见飞蓬转而知为车。” 这是有关车的发明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繁荣景象。所以,车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其中的科技之光,智慧之光,乃至文化之光都没有间断过,完全可以代表人类的发明彪炳史册。好多年前,一位作家在创作历史小说时,专门对古代的马车进行过研究,尤其对皇帝大臣们的坐骑做了细分,并调侃道,今天的所谓“公务车”和“私家车”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了,那是以马匹(相当于现在的发动机排量)的多少来确定坐骑的级别,即便是皇帝如果外出私访,或是拜见老师,也会有不同的御驾伺候。在等级和礼遇上有严格的区别。

    回望历史,汽车的发明与“神行”追求有关。通过“华夏贡献”、“无马之车”、“改变世界的机器”、“走向大众”四个板块,北京汽车博物馆对汽车的诞生作了生动的描述,可以真实地看到实物(1886年),甚至看到更早一些的汽车发展历程以及思想的演变过程。比如,蒸汽车(法国,尼古拉斯· 古诺)就是很难得的藏品,这对于研究早期的汽车发明很有价值。再比如,杜瑞亚L型汽车(美国)、奥斯莫比尔R型汽车(美国),以及雪铁龙5HP汽车(法国)等,都是难得见到的古董级的车型,其中也有世界上发明的第一辆车的“奔驰1号”(复制品),包括袁世凯送给慈禧太后的贡品(汽车)等。据介绍,目前北京汽车博物馆业已征集到的国内外汽车藏品有50余件。其中国内藏品车中属于一级藏品2件;二级藏品4件;三级藏品13件;国外藏品车中属于一级藏品1件、二级藏品9件、三级藏品7件。

    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些藏品,才吸引了不少车迷前往参观,甚至有海外的慕名者来此探访。比如在国外都很难看到的1929年产的福特A型车、1960年产的凯迪拉克、1925年产的龙雪铁龙5Hp鱼类(型)敞篷车、1926年产的劳斯莱斯银魅、1902年产的奥斯莫比、1906年产的迪迪昂·巴顿、1932年产的林肯KB-12敞篷车、1938年产的布加迪T-38、1974年产的法拉利迪诺246GTS跑车等。

    国内的藏品车有吉斯、吉姆、伏尔加、华沙胜利20多辆东欧生产的系列轿车(这些车有人文价值,留下了新中国早期的红色记忆)。此外,还有我国早期生产的红旗系列、上海系列的轿车等。其中吉斯110、红旗CA 72已上升到“文物”级藏品。

    这样的厚重与广博的视角,以及国际化的高度,使北京汽车博物馆兴建之初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上。真可谓持博览之胸怀,以观车之沧海。

    从科技的角度看,北京汽车博物馆又是一个车的科技博物馆。也许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汽车博物馆能如此详细地再现整个汽车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尤其是对零部件的展示到实验过程,将汽车理念到车辆工程各个细节通过实物和虚拟做了生动立体的演绎。比如,“工程技术展区”,从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所构成的汽车四大系统中又辟出“发动机之旅”、“与风共舞”、“安全性能试验室”三大板块,以互动的方式体验汽车系统的性能与技术,探求其奥秘。再比如,“生产制造区”,通过手工打造到现代化生产,又分成“摩登时代”、“汽车生产线”、“谁主沉浮”三个部分描述了汽车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汽车的发展,进而变成了一种驱动力。作为一种需求的对应,汽车又改变了生活和世界,揭示了汽车的意义和影响力。

    对汽车未来发展的展望,北京汽车博物馆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想告诉未来汽车发展,不仅需要创新还要有环保的理念,为汽车持续发展表达了“中国意识”。比如在“资源环境展区”,设有“能源消耗”、“污染排放”、“车辆报废”、“交通拥堵”、“安全事故”等几个环节,把目前有关汽车的敏感话题用可感觉的触摸方式作了提醒,即“汽车对人类生活及环境的影响与挑战”谁也不可回避。应对这些挑战,参观者可以从“创新未来区”中寻找到答案。

    汽车是人的需求与欲望的一种虚拟。作为历史和文化载体的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的重心还是偏向于汽车科普类,带有传播知识和宣教的功能。实际上是车的博览,车的科技之馆。正如介绍所说,这是“一个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三位一体”的汽车文化中心。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