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中国市场还需不需要一个捷尼赛思?

    车巴客头像车巴客头像
    车巴客2021-04-05

    宜精准节制,步步为营。

    最后一个还没进入国内的豪华品牌,终于还是来了。

    4月2日,现代起亚旗下的捷尼赛思,在上海举办品牌之夜,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发布了先期入华的两款产品:中大型SUV GV80和中大型轿车G80。

    说是豪华品牌,更多是自我定位,还不是外部认知。毕竟,诞生不过五年多的捷尼赛思,在讲究血统的豪华阵营里,终究还嫩得很,在国内市场的认知度更是低得可怜。想要把豪华立起来,免不了要下一番苦功夫。

    根基也不是完全没有。现代起亚的高端系列,曾先后以劳恩斯、捷恩斯之名在华销售,只是销量惨淡,后在2017年退出,当时更因与经销商的争议落得一地鸡毛。

    如今,捷尼赛思以独立品牌的身份归来,而中国车市也早已物是人非。

    不是需要,是被需要

    近来,每当有新品牌入场,免不了要接受类似“中国市场还需不需要一个新品牌”的灵魂拷问,更别说还是格外看重品牌传承和积淀的豪华市场。

    捷尼赛思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从舆论反馈来看,看衰,或者委婉些说,怀疑的声音,毫不意外地占据了上风。没办法,细数最近入华的豪华品牌,除了林肯依靠国产暂时缓过劲以外,从DS到讴歌、英菲尼迪,甚至捷豹路虎,处境都不算太妙。

    不过,“中国市场还需不需要一个新品牌”,严格意义上是个伪命题。市场需不需要,永远是一个结果导向的问题。就像市场中一夜之间冒出那么多新的智能电动品牌,从“需要”的角度,注定无解。

    同样,中国市场还需不需要一个捷尼赛思?没有答案。但换个角度,中国市场是不是被捷尼赛思需要?如同那些“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豪华品牌一样,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至于原因,疫情下仍旧高达两位数的增幅,巨大的消费升级需求以及充满活力的新消费人群,起码当下,中国市场仍是所有豪华品牌最有可能再进一步的地方。

    而且,豪华品牌之所以成为豪华品牌,除了实际购买,还得有广泛认知做基础,即大量“买不起看得起”的人存在。如果不能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建立存在感,捷尼赛思成为全球豪华品牌的目标,注定是一句空话。


    实际上,虽然有过不愉快的经历,现代起亚从没断过在中国推出豪华品牌的念想。2017年捷恩斯退出时,便已暗度陈仓,运作“捷尼赛思”和若干车型的商标申请。转年又在上海成立销售公司,并在2019年底从奔驰挖来了现在的CEO何睿思(Markus Henne)。2019年和2020年,捷尼赛思两次亮相博会,为入华蓄势。

    谋划多年终于得偿所愿,捷尼赛思和中国市场谁需要谁,不言自明。

    老套路和新噱头

    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捷尼赛思“凭什么”,或者说,能为中国市场带来什么?

    4月2日的品牌之夜上,捷尼赛思高管们提及最多的是“设计”,总裁何睿思更将“设计感”定义为品牌的主打格调,称捷尼赛思要瞄准的是“有自己的品味和追求,对艺术也有一定鉴赏能力”的人群。

    从现场发布的两款产品GV80和G80来看,设计水准确实属于上乘。尤其车身侧面官方称为“并行双耀”的双线设计,极具辨识度。

    不过,凭设计要想突围,怕是有点困难。此前,无论法式浪漫还是英伦格调,都没能在中国市场掀起多大浪花。一个诞生不久的韩国品牌大谈设计,估计更难让人信服。

    捷尼赛思真正的套路,藏在官方话语之外。

    从其目前海外主阵地——北美市场的情况看,捷尼赛思坚定不移走的是“价格实惠量又足”的路线。同等级别,价格比BBA和雷克萨斯低一截。加上大气造型,大马力发动机和明显超出同级的配置,性价比优势十分突出。

    同样突出的还有可靠性。2017年-2020年,捷尼赛思连续四年在J.D. Power《美国新车质量调研报告》豪华品牌中排名第一,2018、2019年更连续两年夺下总榜冠军。

    正是凭借这两点,晚来的捷尼赛思,很快在北美二线豪华阵营中站稳了位置。

    考虑到BBA在国内的绝对统治以及二线品牌间的残酷厮杀,复制这一套路,看上去是捷尼赛思的唯一出路。

    当然,也不是全无新意。何睿思介绍,捷尼赛思将采取“直营+线上”的模式,一面在线下打造直营的“捷尼赛思之家”,保证调性和体验;一面通过线上渠道,保证价格统一和透明。至于如何在服务上保证“豪华”成色,官方卖了关子,不想过早露出底牌。

    模式本身虽不是什么新事物,但在传统豪华品牌中,也算第一个吃了螃蟹。从中多少能看出,捷尼赛思有一些建立差异的思路,也有意愿对中国市场中正在涌现的一些新趋势、新变化,做出回应。

    疑问在于,何睿思率领的老把式们,能把新噱头玩到几成。

    另一种玩法

    从根本上说,新品牌入局,不外乎两种玩法:一种是大开大合、全面铺开,必要时以价换量,确保基本盘;另一种是精准节制、步步为营,确保风险可控,即便不得已抽身撤退,也不至于太伤元气。

    市场景气时,第一种玩法无疑更受青睐。前些年讴歌、DS、英菲尼迪们入局时,都是如此,也都曾享受过一段好时光。只是时间一长,如果没能站稳脚跟,摊子太大的问题就容易暴露出来。到那时,进,力有不逮;退,心有不甘。处境之尴尬,可以想象。

    有这样的教训为鉴,加上近来蔚来、理想等初创车企通过“小而美”方式建立品牌的经验在前,捷尼赛思有意选择第二种玩法,并不令人意外。可以预料,“直营+线上”模式下,未来其将从重点区域入手,少而精地打造渠道,塑造口碑,建立形象,不会急于求量而放弃价格。当然,国产暂时也不会成为捷尼赛思优先考虑的选项。

    按这种思路,不用指望一飞冲天。但只要牢牢锁定一部分需求,在产品、服务上做出特色,至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毕竟,中国市场早就不缺新品牌和新产品,如果说缺,缺的恰恰是有特点、有腔调的品牌和产品。近段时间里,头部新势力以及包括长安引力、WEY坦克、比亚迪汉甚至MINI EV等产品的成功,都说明了这一点。

    从现代起亚的角度,在这个节骨眼上引入捷尼赛思,想必也没有期待即刻大卖。打造“丰田/雷克萨斯”或者“大众/奥迪”那样的金牌组合,上下通吃,听上去当然诱人,但以现代起亚如今的状态,显然很难为捷尼赛思赋能。

    不仅如此,正值现代起亚在国内重塑品牌之际,还得指望捷尼赛思出一份力。无论强弱,上面有个同宗同源的豪华品牌顶着,总能给前者的品牌向上,增加一些说服力。

    美中不足的是,捷尼赛思骨子里浓浓的传统味道,似乎与时下主导国内车市的电动化、智能化议题,格格不入。尤其在现代起亚携新品牌艾尼氪和E-GMP平台,加码电动化的当口,旗下连一辆插混产品都没有的捷尼赛思,多少有些扎眼。

    或许考虑到了这一点,在4月2日官宣入华前,捷尼赛思在3月31日“突击”发布了一款纯电轿跑概念车X Concept,算是有了个交代。

    这种操作,就和入华一个道理:晚到,总比没到好。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