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顺风车未上线就遭吐槽!滴滴柳青致歉:产品功能对女性用户不太友好

    信息时报头像信息时报头像
    信息时报2019-11-08

    11月6日,

    滴滴出行App等官方渠道公布了

    顺风车最新产品方案,

    宣布11月20日起,

    陆续在北京、沈阳等七个城市

    上线顺风车试运营

    方案中提到关于方案中

    女性乘客使用时间问题

    引发了舆论争议。

    对此,滴滴官方今天下午也发布回应:目前公布的是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行方案,未来正式上线的方案将根据社会各方的意见反馈持续不断完善。11月6日晚间,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发布微博表达歉意:作为一位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不太好用。

    顺风车重启限制女性夜间使用

    11月6日上午,滴滴公布顺风车产品重启计划,当中有一条细则显示试运营的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的顺风车平台服务,其中女性用户在晚间八点就停止提供服务,而男性用户则可以使用滴滴顺风车到晚上十一点。

    在一份公开的试运营产品方案里,滴滴描述了他们的“女性专属保护计划”,这条新规就在这个计划中。滴滴的上诉新规引发众多网约车用户热烈讨论,有女性网约车用户表示,滴滴此举有“性别歧视”的嫌疑,剥夺了女性用户乘车需求。

    不满:不应该做区别对待

    记者发现不少女性用户吐槽滴滴顺风车对女性用户使用不便。

    家住广州番禺的然女士告诉记者,她在广告公司上班,加班加点是常态,晚上八点一般还没有下班,“本来对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是充满期待的,但是看到使用规则之后,她觉得自己大概率用不上滴滴顺风车了。而打车使用快车的话会比使用顺风车多花一倍的费用。”

    也有网友在评论滴滴顺风车新规时质疑,质疑为何滴滴不设置男司机晚上八点之后不能接顺风车单,而是限制女性用户,“这种不限制加害者而限制受害者的做法让我不解”。

    认可:滴滴在努力保护女乘客

    尽管目前滴滴顺风车试行规则遭到部分女性用户吐槽,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有不同意见。有男性网约车用户认为,滴滴此举对保护女乘客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乘坐滴滴顺风车,可以选择快车或者其他平台顺风车,何必抬杠呢?

    网约车司机刘先生告诉记者,根据他日常工作观察发现,夜间单身女性使用网约车时会特别警惕,特别注重安全问题,滴滴在顺风车上“设一层护栏”,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网友则在网约车出行讨论群里面称,滴滴太难了,想做到各方面平衡,但反而吃力不讨好。

    有网友指出的,滴滴保护女性用户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也可以尝试更好的结局办法,例如可以在夜间实施同性司机匹配,女性用户只能由女性司机接单

    滴滴回应:会根据各方意见不断完善

    对于顺风车产品方案中女性乘客使用时间问题引发的舆论争议。滴滴官方在11月6日下午也发布回应:目前公布的是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行方案,未来正式上线的方案将根据社会各方的意见反馈持续不断完善。

    “我们已关注到有用户关于“顺风车试运行方案限制了女性夜间出行”的反馈,感谢大家的建议和批评。目前公布的是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行方案,属于顺风车公开征集意见的一部分。未来正式上线的方案,将根据社会各方的意见反馈持续不断完善。”

    滴滴总裁柳青也在昨日晚间发表微博向大众致歉:作为一位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不太好用;但在安全问题上,是如履薄冰的试运行。

    律师1:违法,应尽快撤销,否则将遭遇行政处罚

    澎湃新闻,著名女性维权律师万淼焱表示,滴滴顺风车此举措,是典型的基于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是性别歧视,侵害女性司乘人员的人格尊严

    《宪法》规定了男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国家消除一切对妇女的歧视。这份试运营方案,建立在女性为附属于人类群体的第二性,需要限制性的特殊保护,而不是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向女性消费者提供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或服务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第九项,“(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可以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给予50万元以罚款,甚至停业整顿。

    律师2:主要是基于保障女性乘客安全考虑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滴滴顺风车平台禁止女性乘客晚上8点以后使用顺风车业务,主要是基于保障女性乘客人身或财产安全的考虑,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女性乘客出现人身侵害事件的时间大多数在晚上8点以后,所以禁止女性乘客在晚上8点以后使用顺风车业务总体上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虽然滴滴顺风车平台为了保障安全,经过一年多的整改,采取了车主多次验证、限时限距离、失信信息审查等安全措施,但是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安全问题是社会问题,与人性有关,顺风车平台甚至监管部门所采取的种种措施都只能说争取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都不能完全、彻底杜绝风险。

    评论:顺风车发展应安全谨慎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评论员王钟的指出,从公共舆论的角度看,顺风车业务依旧如履薄冰。尽管人们逐渐淡忘了一年多前的安全风波,但谁也不能保证,重启之后的顺风车不再发生任何恶性安全事件。对于平台而言,小心谨慎是规避风险的必要姿态。

    网约车从业者刘明(化名)认为,滴滴顺风车上线规则中,“不同性别使用时长不同”这一做法并无触犯法律,至于这一措施能否保护女性乘车,到底利大还是弊大,可以在正式运营之后再深入探讨,滴滴方面已表示愿意根据用户需求作出改善,现在提出批评还言之尚早。

    信息时报记者 卢云龙

    部分内容:澎湃新闻、微博评论等

    编辑:Amily

    次阅读
    14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14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