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保养日记🔧保养分享 1. 爱车情况描述: 购车半年多了,三月份对爱车第一次保养一直想写点啥,奈何拖到五月份才有时间写个帖子。爱车保养时候9000公里,每次启动仪表台有变黄保养提醒,一般是8000-10000km保养一次, 2.关于保养价格 关...查看全文
#2021年度爱车总结已经入手爱车四个月了,行驶里程也6000多公里了,最近针对车友圈里的一些选车问题进行总结。 1.肯定是关于价格。买车第一点就是问落地价格。落地价组成,一般是几项,肯定有的。裸车价,保险价格,税费。这三个价格,一些地区还有,装潢费用,上牌费用...查看全文
#最常使用的爱车功能发动汽车,按下ecopro.北京的路况太差了,直接把油耗从6拉到8.5了.如果不开ecopro估计更惨。不过代价就是动力响应十分慢,俗称比较肉,大概一箱油能省个七八公里吧省1% 虽然是省的不多还是愿意打开这个功能。
#宝马选装,你有哪些推荐和不推荐由于一系的定位属于亲民级的宝马品牌小车。价位落地在18-23万不等,这么低价位宝马选装选项自然比三系五系少不少。目前官方选配的情况如下。 上图是以120曜夜为例的选装项目,其中座椅最低配无法选择红色运动座椅,后视镜组件(电耳)照明组件,是...查看全文
#买车之后,你花过哪些冤枉钱?看了一个技术研究以及安的小尾翼根本没用 无论是原厂尾翼还是街道规格的改装尾翼,大体上可以分两类:直接依附在车身上的小尾翼或称扰流板(spoiler),或是带有支架离开车身的大型尾翼。前者,不论原厂还是后改装,有不少是直接贴在车身上的(当然也有小部分用螺栓固定)。后者是更符合大家印象的大尾翼,需要更正经的安装方式。 放心吧,你改的尾翼毫无用处 宝马M Performance套件中的扰流板 放心吧,你改的尾翼毫无用处 也因为好拆、易换、门槛低、不易被查处,改装后市场同样很常见,某宝随手一搜遍地都是,快递到家自己动手就能丰衣足食。很多原厂的小尾翼贴片实在太小太羞涩,于是也有了“小贴片”换“大扰流板”的做法。 比如宝马M2原厂的“尾翼”,细细小小以至于离远一点就几乎被忽略,而更硬核的M2 CS,则换上了更大号更显眼的版本。有些M2车主就会将原来的“小细条”换下,另购更张扬的“尾翼”贴上去。 放心吧,你改的尾翼毫无用处 基础版M2的后扰流板小到几乎不可见 放心吧,你改的尾翼毫无用处 M2 CS就张扬了不少,尽管结构没变 但这种扰流板也好尾翼也罢,在市面上所能见到的尺寸下,不论大小都只是纯粹的视觉装饰而已。 无论何种尾翼,其目的众所周知是为了增加下压力、减少抬升力,提高高速稳定性和过弯速度。原理本人在涉及空气动力学时常提:扰流板会降低车身上方的空气流速、增大上方气压,从而减小车身上下压力差,减小升力暨增加下压力。尾翼则类似飞机机翼翼型倒置,翼片上下压力差形成负升力即下压力。 要让扰流板/尾翼发挥这种作用,首先需要给它们“喂”足高能量气流,而这在街车尤其是轿车房车上,因为驾驶舱的遮挡很难实现。 当然,这种遮挡也意味着民用街车为了实用,内饰空间又上去了一部分,等同更低的拥有门槛。 放心吧,你改的尾翼毫无用处 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并不会一直紧贴着车身表面流动,在经过座舱这样的凸起形状后,气流“来不及”“回到”紧贴车身曲线,便会在后车窗附近发生气流分离,并在后窗两侧形成湍流。空气由高能量的层流变成低能量的乱流,再撞上后方的尾翼扰流板,已经难以形成足够的空动效果。 草率地讲,就是座舱将迎面而来的高质量稳定气流挡了个够,后面的尾翼只能“吃”到低速、零散、混乱的低能量气流。任何空气动力学都需要流速才能产生效果,于是这样的尾翼自然起不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