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便聊聊
kkzz5743946
评车人如何评车?如何负责? 现在汽车市场中汽车的类型远超出10年前,加上现在网络也比以前发达多了,所以,现在人们选车往往先在网上看看评测,进行对比筛选,再集中对2-3种重点车型进行试驾对比。而不是以前,问问亲朋好友,然后试驾那种模式了。 大家有目共睹,现在人们选车对网上信息非常重视。网络车评人的评测,对购车人选车的影响也不小。尤其是那些粉丝众多的网红车评人。 由于条件限制,绝大数车评人只对汽车的外形,内饰,驾驶品质,以及配置情况进行了评测,甚少涉及车身安全性、车内用料环保性这些隐层的汽车属性。但这不妨碍某些车评人在缺失这两项重要属性比较的情况下,就把某些车评为年度车型或大力推荐车友购买。当车辆出现问题后,有车友质问车评人,为什么推荐这种有问题的车,其回答大意为,我测的这车没出现问题,或说我并没评测车这些方面。 表面看上去也解释得通。但细想却发现,这里面有问题。汽车的安全和环保是汽车固有属性,而且是对购车者及乘车人很重要的属性,这些属性跟汽车驾控性、配置丰富性等等都是一体的,当购买人购入时,这些属性并不会各自剥离的。也就说,当一个车评人仅以该车驾控好为由,推荐给你的时候,车的安全性和环保型也一块给你了。举个例子,如果某中学把一名英语考100的学生推荐为优等生,直接升入某大学,结果大学发现此生数学,物理都很差,整体水平很一般,于是反问该中学,该生数学,物理都不好,为什么推荐给我们学校,该中学回复,我们只考察了英语,其他科我们没考。是不是感觉很搞笑,如果你评的是英语优等生,那是没问题的,但你评的是年级优等生。如果不加前缀,那也就意味着,你是做了全面考核的,而不是仅进行了部分考核。 另外,你购入新车,不能闻闻车里什么味道吗?都能用耳朵判断NVH,就能用鼻子大致的做一个车内空气的判断?是不能,还是不敢? 综上,评车应该综合考虑汽车的各个方面,如果你不能,那你要加上评语前缀,不要搞什么年度车型推荐,你真的负责了吗?没有测试能力,那在最后综合评定时,可以参考一些碰撞测试结果,来大致说明汽车安全情况,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鼻子,通过对比,对车内用料环保型给出个大致的意见,这才能给购车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真正帮助购车者选到适合自己的车。
车评人重量级的大实话! 38这次又拉韩系入局,吆喝必须降价,以价换量,真以为大家都傻吗?韩系现在的境况,正是以价换量的结局。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小众些的品牌已经比畅销品牌价格低一些,但韩系为了挽回销量下滑的趋势,已经在2019年左右降低了不少旗下汽车的定价,甚至于进入了国产汽车价格领域去血拼,但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韩系车也开始加大偷工减料的力度,这些在拆车视频和碰撞测试中都能感受到。这种做法短期获得了一些销量,但长期下来,品牌力会进一步受损,销量还会下滑。今年韩系车的境况还不如去年。而法系车并没有采取韩系车做法,用料方面一直有自己的坚持,价格虽然比畅销车低,但不像韩系车降到国产车价格区域。这种坚持,我想在大家更了解汽车内在之后,更多试驾之后会有回报的。在碰撞测试更公平全面,国家对车内空气标准有更严格和强制的标准之后,大家也会看到,某些畅销车利用羊群效应,割了多少韭菜,赚了多少车主的血汗钱。这些车才是最该降价让利给广大车主的。 如果真要逼着销量低的已经低价的小众品牌无底线降价,那最终的结果是,厂商不玩了,没有足够销量和利润,还是一走了之为好。然后呢,剩余的几个大品牌就可以更好的玩价格,更大胆地减配了。那时候,真的是消费者获益了吗?赚到便宜了吗? 道理不辨不明,只要不是偏听偏信的信徒,大家都应该有自己理智的判断。
某些人重量级的大实话 38这次又拉韩系入局,吆喝必须降价,以价换量,真以为大家都傻吗?韩系现在的境况,正是以价换量的结局。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小众些的品牌已经比畅销品牌价格低一些,但韩系为了挽回销量下滑的趋势,已经在2019年左右降低了不少旗下汽车的定价,甚至于进入了国产汽车价格领域去血拼,但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韩系车也开始加大偷工减料的力度,这些在拆车视频和碰撞测试中都能感受到。这种做法短期获得了一些销量,但长期下来,品牌力会进一步受损,销量还会下滑。今年韩系车的境况还不如去年。而法系车并没有采取韩系车做法,用料方面一直有自己的坚持,价格虽然比畅销车低,但不像韩系车降到国产车价格区域。这种坚持,我想在大家更了解汽车内在之后,更多试驾之后会有回报的。在碰撞测试更公平全面,国家对车内空气标准有更严格和强制的标准之后,大家也会看到,某些畅销车利用羊群效应,割了多少韭菜,赚了多少车主的血汗钱。这些车才是最该降价让利给广大车主的。 如果真要逼着销量低的已经低价的小众品牌无底线降价,那最终的结果是,厂商不玩了,没有足够销量和利润,还是一走了之为好。然后呢,剩余的几个大品牌就可以更好的玩价格,更大胆地减配了。那时候,真的是消费者获益了吗?赚到便宜了吗? 道理不辨不明,只要不是偏听偏信的信徒,大家都应该有自己理智的判断。
说说国内汽车车内空气质量那点事。 从2018年,我国就是世界上第一大汽车市场了,一年能卖出2800多万辆车,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外观、动力、油耗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近年来,也因为车内空气质量差,有些汽车被投诉,但最终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车企真的有恃无恐吗? 这不得不提,我国目前执行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乘用车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这个标准在2012年3月就开始实施了,里面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浓度要求,且要求相对并不算低。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于,这标准是GB/T开头的,而不是GB,那就意味着,这只是一个推荐性标准,而不是一个强制性标准。也就是说,车企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也可以不要求,超标了,也不会有环保部门或工商局去处罚你。完全看企业自觉程度。一个严格按照环保要求生产的汽车和一个放任使用各种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汽车,差距可以达到万元以上。而消费者往往对这些情况是不知情的,以为新车都有味,放一周散散味道就好了。真要对比试驾的话,你才会体会出区别,一个严格按照环保标准生产的汽车,它即使有一定味道,也是很轻微的,且无刺激性,但一辆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车,则会有明显的刺激气味,甚至会导致眼睛或呼吸道不舒服。所以,在选车时,一定要去新车里坐坐,比较一番。 这些有毒物质的危害,我就不多说了,苯系物和甲醛等都会有致癌,致畸等危害,还会对皮肤黏膜、眼睛、呼吸道等有刺激作用。这些物质主要来自车内使用的各种粘接剂、隔音材料、座椅、止震片等。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环保部门印发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征求意见稿,准备将原来的推荐标准改为强制标准,并且对有毒有害物质限值加严,可惜的时,这个征求意见稿到现在也没变为正式发布稿。各大车企依然是按照各自情况,全靠自觉。尤其有些畅销品牌,更是有销量支撑,有恃无恐。 目前,各大车评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评测的非常少,这样导致大多数购车者根本无从知道汽车用料的环保情况。其实,即使有一些测试,其实也不是很严谨,因为,监测时间必须是汽车下线之后28加减5天。所以,只有对新购置的车进行监测才有意义。 因为前一贴说用图侵犯版权,所以被封了,这次只付标准的图。 下图的数据,大家仅做参考。
聊聊国内汽车车内空气质量那点事。 从2018年,我国就是世界上第一大汽车市场了,一年能卖出2800多万辆车,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外观、动力、油耗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近年来,也因为车内空气质量差,有些汽车被投诉,但最终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车企真的有恃无恐吗? 这不得不提,我国目前执行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乘用车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这个标准在2012年3月就开始实施了,里面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浓度要求,且要求相对并不算低。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于,这标准是GB/T开头的,而不是GB,那就意味着,这只是一个推荐性标准,而不是一个强制性标准。也就是说,车企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也可以不要求,超标了,也不会有环保部门或工商局去处罚你。完全看企业自觉程度。一个严格按照环保要求生产的汽车和一个放任使用各种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汽车,差距可以达到万元以上。而消费者往往对这些情况是不知情的,以为新车都有味,放一周散散味道就好了。真要对比试驾的话,你才会体会出区别,一个严格按照环保标准生产的汽车,它即使有一定味道,也是很轻微的,且无刺激性,但一辆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车,则会有明显的刺激气味,甚至会导致眼睛或呼吸道不舒服。所以,在选车时,一定要去新车里坐坐,比较一番。 这些有毒物质的危害,我就不多说了,苯系物和甲醛等都会有致癌,致畸等危害,还会对皮肤黏膜、眼睛、呼吸道等有刺激作用。这些物质主要来自车内使用的各种粘接剂、隔音材料、座椅、止震片等。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环保部门印发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征求意见稿,准备将原来的推荐标准改为强制标准,并且对有毒有害物质限值加严,可惜的时,这个征求意见稿到现在也没变为正式发布稿。各大车企依然是按照各自情况,全靠自觉。尤其有些畅销品牌,更是有销量支撑,有恃无恐。 目前,各大车评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评测的非常少,这样导致大多数购车者根本无从知道汽车用料的环保情况。其实,即使有一些测试,其实也不是很严谨,因为,监测时间必须是汽车下线之后28加减5天。所以,只有对新购置的车进行监测才有意义。 下面两个图的数据,大家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