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BusterTomato
买车之前在网上看了挺多资料,先是确定买什么类型的车,主要集中在油车、电车、插混三种中。 油车价格较低,没有电车的充电里程困扰;但是人在深圳,没有粤B出行不是很方便。 电车在深圳可以直接上粤B牌,而且日常使用电价比油价要低不少,用起车来可能不会束手束脚;但是因为现在住的附近不是很好停车,有充电桩的停车位也是长期被油车霸占,感觉未来充电是个问题。 插混也可以上粤B牌,中和了油车电车的优点,平常市内用电,高速用油,看起来也是不错的方案,但是还是充电的问题,插混的小容量电池反而比纯电车充电频率要更高,没有自己的充电桩优势也体现不出来。 我买车主要是想有一辆家庭用车,可以满足周末带小孩出去玩,提高家庭活动半径的目的,平常上下班其实不怎么用到,按这种需求可能油车会更适合一点。 价格上插混和电车均高于油车,买油车对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也要小一点。 油价上我觉得周期很强,当前高涨的油价不一定会持续很长时间,虽然我也相信清洁能源是未来,但是油车至少10年内应该问题不大。 确定了买油车然后就看买A级、B级还是SUV,我自己其实挺喜欢SUV的粗旷外形,但是听说舒适度要略逊于轿车,而且老婆也不喜欢,所以首先排除。 去现场实际感受了A级车和B级车的差距后,感觉家庭还是更适合B级车的,毕竟空间和舒适性都要占优,最后选车锁定在B级油车里。 最开始是想买雅阁,从小比较迷摩托车,本田的摩托车影响里还是很大的,而且家里亲戚有买本田的车,都感觉还不错,网上大家也比较推崇雅阁。 后期还看了凯美瑞和天籁,对比雅阁和凯美瑞的价格,天籁的实惠程度让我挪不动腿,不错的舒适性,空间感也足够,心里打定就是它了。没办法,对于消费我总是比较谨慎,买什么车真的和人的处事性格有些关系。 对比几家4S店,最终以17.4的落地价订了21款天籁2.0L舒适版,送了5年10次保养和5年/15万公里保修,车漆贴膜和玻璃膜,加装一键升窗和前右盲区监测。自己感觉还是挺实惠的。 订车后没两天我老婆就摇中粤B车牌,我当时只想站起来大叫几声,自己摇了5年多,对于粤B的期待值真的拉得很高了,我老婆简直是我的福星。 后续就是提车,自己去上牌,上好牌本来等一个小时可以现场拿行驶证和登记证书,可是大中午感觉实在太饿了,所以让车管所邮寄。 本来上完牌就应该去申请南山区8000的购车消费券,可是18号去上牌,19号系统就提示名额已满,而我的行驶证还没寄到,我当时真想骂人,早知道应该在现场拿证的😂。 提车时一键升窗和车漆贴膜都是弄好的,但是玻璃膜和前右盲区监测说要上完牌之后弄,不然可能影响上牌,之前还在犹豫要不要贴4S店的膜,觉得质量可能一般,都时候还要撕下来重贴,又是一笔支出,最后还是妥协,不想在这上面花钱,而且听车友们说4S的膜也还行。 前右盲区监测是要在车身上钻孔的,这个我也犹豫要不要装,毕竟新车是没啥问题,不知道他们拆装会不会整出新的问题来,后来也是听车友的现身说法,觉得装上对于日常使用是有帮助的,而且也免费,所以也去装了。 弄好的效果其实挺满意的,这个盲区监测还在车头装了两颗雷达,并不是我认为的只有两个摄像头,停车的时候可以看到车头侧边和前方的盲区,对于我这种还在熟悉车况的人来说,简直福音。毕竟提车第一天因为不虚饰车宽,就把车头右侧给蹭了一点点😂。 最近都还在适应这台车,车身长了,车也比较宽,和之前开的A级车截然不同,所以经常容易压线。 下匝道的时候大弯道感觉方向盘比较重,稳定起来有点费劲;松刹车经常会有咔的一声,也没特别留意触发的原因。 每次减速停车的时候,老感觉发动机怠速不怎么起作用,有点停不下来的感觉,需要配合刹车,这个和我之前开的车有点不太一样。 自动启停发现每次上车不会自动关,后面也释怀了,学着使用,停车等待时间很长的时候我会把自动启停关了,觉得会电瓶亏电,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自动驻车最近也在用,还是挺好用的,倒车的时候关了,其他的时间都开着,暂时没什么不适应。 最后总结:因为开得时间还不长,可能未来会有新的问题,但目前来讲我还是挺满意这台车的。主要是性价比,比同类更低的价格,配上日产不错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我觉得挺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