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2023-09-30发布

    说实话,魏牌的营销确实是不太好,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但是方向目前是对的。 对于高端的理解,我觉得不是你所谓的面子上做工作,做车如做人,有人喜欢做表面功夫,内在也是样子货。诚然目前市面上有些竞品汽车确实把面子做的非常棒,也获得了不错的订单。这个我理解更多是销售环节做的好,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产品出生时没有竞争对手,而带来消量爆发式增长。(中国二孩家庭的增多,疫情结束后市场出现家庭自驾游舒适智能交通工具的强烈需求) 而魏牌对高端的理解是安全,操控性,乘坐舒适型,智能化。而对这部分价值认可的才是高山的真正的客户。 随着魏牌这个全新的mpv平台的开发出来,我相信魏牌未来一定会倾听更多的消费者的意见,在这个平台上做出适合大家的更多细分的MPV的产品出来的。 请给老牌车企一些时间。因为严谨的研发需要时间。

    骑零排首位,错误犯得最严重的是:违背民意。 长城对于调查和搜集消费者的意见是极其重视的,微博微信懂车帝,三管齐下,设有专人负责,近来高管直接入驻懂车帝圈子与网友互动,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开所有厂家之先河,没毛病。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有可能在营销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长城在“知彼”这一点上做的不错。问题是长城营销的前半截通常都不错,走着走着就变了形,然后越走越偏。 你“知彼”工作我们点赞,但是之后如何对待“彼”,长城又变得不明所以起来。 没有失败的营销只有失败的价格,营销工作重中之重是如何给产品定价。一开始长城通过自媒体放风高山35W起步,引起骂声一片,长城不仅不思改变,反而更进一步,在临近上市之际放出更疯狂的37-40W的定价。 长城花那么大功夫调查民意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却是为了更精准更有效地与民作对? 消费者想要什么我偏不给什么。都说消费者是上帝,长城为什么偏要与上帝对着干? 与消费者作对,引起消费者不满甚至愤怒,消费者除了不买你的东西不断骂你之外还有别的结果吗? 高山营销第二大错误:产品定位。 高山定位是家庭用车,无论车身数据,功能设定及装修风格都家庭味十足。一台为家庭服务的走亲民路线的车却定一个不亲民的,高高在上的价格,是不是很矛盾? 如果你走商务豪华mpv路线,搞夺人眼球的豪华装修,看一眼就觉得此车很上档次,那37-40倒可以定,问题是如今的高山看起来别说37-40,30都很勉强。既然你想定位高端,那为什么做出来的东西却如此朴实无华与高端不沾边? 高山营销的第三大错误:理念。 长城对高山的态度显然与蓝山不同,蓝山可以亲民,而高山是为提升品牌而来,必须高端化。 长城对高端化的理解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研发,放在那些看不见的内在的品质上。实际高端都是通过浮在表面的东西来体现的。 很多人拆开埃尔法,发现里面的用料相当普通。埃尔法在国外无论售价及定位本来就与高端八杆子打不着(埃尔法日本售价319万日元起步,以今天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20.3万元起),到了我国之所以成为高端完全是营销的功劳。 营销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忽悠,当然能被忽悠的前提是你表面工作做的不错,至少眼睛看的到的地方必须给力。 高山想要高端必须推倒重来,看不见的高强度钢,全铝悬挂等甚至可以不用,但所有暴露在外的必须全改,向友商学习,把精力和资金集中到做表面文章当中,得让高山看起来值37-40W才行。 高端从来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营销出来的,长城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 说白了在品牌高端这件事情上,拼的不是制造能力而是营销能力,在营销水平如此低下的情况下高山怎么可能高端化?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