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网联汽车飞速发展的当下,部分车企有意无意地模糊智能驾驶与辅助驾驶的界限,给消费者、行业发展乃至公共安全都带来了诸多隐患。智能驾驶到今天而言仅仅是辅助驾驶和十几年前的定速巡航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如果车企故意模糊概念消费者的生命谁来负责?

智能驾驶概念对消费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消费者对新鲜、先进的技术充满向往,智能驾驶被视为未来出行的变革性力量,代表着便捷、高效与科技感。车企深知这一点,将智能驾驶作为营销噱头,夸大车辆的智能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消费者的目光,提高产品的关注度和销量。以特斯拉为例,其Autopilot辅助驾驶系统在宣传中曾多次被消费者误解为自动驾驶,尽管特斯拉官方强调驾驶员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并随时接管车辆,但“Autopilot”这个名称以及一些宣传视频中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的画面,无疑让许多消费者产生了车辆可以自主驾驶的错觉,进而刺激了购买欲。这使得不少车企纷纷效仿,通过模糊概念来打造产品的科技卖点,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商业利益。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车企模糊概念的重要因素。在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众多车企和科技公司纷纷入局,竞争异常残酷。为了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一些车企急于展示自己的技术优势,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就对智能驾驶功能进行过度宣传。当部分车企通过模糊智能驾驶和辅助驾驶界限获得一定竞争优势后,其他车企为了不被市场淘汰,也被迫跟进,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比如,一些新势力造车企业,为了在与传统车企的竞争中快速打开市场,常常在宣传中突出智能驾驶功能,甚至使用一些含混不清的词汇来暗示车辆具备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能力,而实际上这些车辆可能仅仅搭载了较为基础的辅助驾驶系统。这种虚假宣传的“军备竞赛”,让整个行业的宣传环境变得混乱不堪,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也更加迷茫。

监管层面存在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车企的这种行为。一方面,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的监管法规和标准却相对滞后。目前,虽然有一些关于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的标准,如SAE制定的从Level0到Level5的六级标准,但在实际执行和监管过程中,对于车企宣传用语的规范和虚假宣传的界定还不够清晰明确。智能驾驶技术涉及复杂的算法、传感器等技术领域,监管部门在判断车企的宣传是否与实际技术水平相符时,面临技术鉴定困难、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难以准确及时地识别和制止虚假宣传行为。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监管标准和执法力度存在差异,这也给了部分车企可乘之机,他们会选择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地区进行虚假宣传,逃避应有的处罚。

模糊智能驾驶和辅助驾驶界限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消费者角度看,容易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在驾驶过程中过度依赖车辆的智能系统,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威胁生命安全。近年来,多起因驾驶员错误使用辅助驾驶系统导致的事故频频见诸报端,如江苏南京一司机酒后开启辅助驾驶在车内睡觉,车辆撞上收费站安全岛;湖北某高速上,司机轻信智能驾驶夸大宣传,开启辅助驾驶后放松警惕,车辆失控冲上山体侧翻。这些血的教训都警示着我们,车企的虚假宣传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智能并不是车企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安全才应该是每一个车企认真做好的事情。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拿安全开玩笑的车企绝对不会负责任的企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