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车企的崛起,我们看到了许多黑科技字眼,像无人驾驶、应急浮水、原地跳舞等等。但是,这些看似高级的功能,究竟哪些技术才能解决用户痛点?又有哪些只是徒有其表的营销噱头呢?
智能底盘多出现在30万以上车型,且使用维护成本偏高
国产新势力在底盘上的进步的确很大,像理想的“魔毯空悬”、蔚来的“天行智能底盘系统”、智己的“灵蜥数字底盘”,和问界的“途灵底盘”等等他们能通过摄像头识别前方路面的颠簸,让悬架主动调节来实现车内更好的舒适性。但是,空气悬架的维修成本是传统悬架的3-5倍,比如理想的空悬系统单次更换费用就高达1.8万元,且80%的故障集中在使用3年后的密封件老化,对非高频长途用户而言,“舒适性提升”与“维护成本”严重失衡。

智驾只减轻驾驶压力,并非上车即“放手”
相关智能驾驶,现在仅有少量真正实现L3级别的车型,从4月1日到现在,大部分车企仍停留在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阶段,待政策彻底普及还需一定时间。但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像全域NOA、端到端这些技术对于我们日常驾驶还是很有帮助的,它们对于加塞、环岛、路口直行抢道等复杂工况有一定处理能力,可降低通勤疲劳度。

虽有众多“表演”配置,但技术进步总归是好事儿
车辆的本质是安全可靠的出行工具,并非博眼球的“表演机器”,像一些原地跳舞、掉头、后排体征检测等功能实用性并不大,跳舞、掉头功能不仅增加空气悬架负担、加速橡胶部件老化,更可能因为扭矩集中导致转向系统受损,增加用车成本;而体征检测主要是依靠摄像头的光学反射来测心率,判断的错误率>30%,甚至不如佩戴智能手表来得更快、准。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以上配置,像出现在小米、仰望身上的原地掉头,这种技术采用48V线控制动和转向,而线控的出现就取消了传统转向中的液压油,实现了方向盘和车轮的结构,目前量产的车也就特斯拉的Cybertruck上有。总归来说,国产的技术的确在进步,目前虽存在一些不实用的功能,但有技术基础加持,未来将出现更有用的配置。

最后,我们在选车时除了要避免花冤枉钱买到鸡肋配置,还要注重车辆的技术验证和用料,对智驾有高要求的,可要求4S店提供雨天、夜间等极限环境的功能演示,同时询问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如:激光雷达、芯片是否出自禾赛、昇腾、Momenta、地平线等大厂。同时,可关注C-NCAP、中汽研等权威机构对于车辆的认证和检测成绩。
(文/朝硕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