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车企转型电动的标杆,大众的ID.系列最出彩的卖点并不是造型、续航或者智能化水准,而是MEB平台赋予的“驾控基因”,毕竟电动车再智能,也得先开起来才能谈体验。
南北大众推出的ID.系列产品经过这几年的口碑沉淀之后,实际上已经充分验证了MEB平台的优势,到了大众安徽出品的ID. 与众时,驾控的优势在它身上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MEB平台作为一个模块化的系统,其中一大特性是电机、电控、减速器高度集成,这让它的电控系统的响应速度得以提升,所以ID. 与众的四驱版零百加速可以来到5.6秒,并且从驾驶者本身的体感上来说,既有电机直接扭矩输出带来的爽快,没有传动机构带来的震动与延迟,而且整个加速的线性度又拿捏得很好,急加速时也不会出现那种把人一脚踹飞的不适感。

光谈加速体验没有整体操控性是不完整的,所以ID. 与众从悬架、减振、转向、轮胎、调校五个维度做了大量的设计与验证。
回到MEB平台来看,它本身为ID. 与众提供了系统性的运动性底盘设计,前麦弗逊+后五连杆的独立悬架的组合不仅可以节省空间,顺带优化了底盘的结构,采用更多元化的控制臂设计,来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车身强度。在驾驶过程中动作愈发激烈的时候能让车身支撑性更好,不易发生倾斜现象,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同时MEB平台具备更合理的配重比, 50:50车身配比不仅提高了ID. 与众起步及加速性能、制动性能,车辆过弯时的操控性能也得到了强化。
而且考虑到国内更为复杂的道路环境,ID. 与众的四驱版型号还标配了DCC动态底盘控制系统,可以在不同驾驶模式下通过电磁阀动态调节避震器阻尼的软硬,匹配最合适的阻尼特性。
比如在低速颠簸路面行车时,可以感受到ID. 与众的阻尼变软,对路面震动充分过滤,保证了乘坐的舒适性;而在正常的铺装路面上行驶时,则回到稳定、全面的平衡状态;高速行驶时阻尼又会明显变硬,带给车辆更好的支撑性,提供清晰的路感和驾驶感。

同时ID. 与众在轮系部分使用了前235mm后255mm的非对称混合胎宽,标准的运动型产品做法,而且它的后驱版本将转向机与车轮接触点布置在前轮轮心之前,腾出更大的转向的空间,提升了前轮转向角,做到了4.7米的最小转弯半径,这个数据已经是不少A0级甚至A00级车型的水准了。
总的来说MEB平台从三电到底盘设计,都汇聚了很多先进的设计理念,这让ID. 与众对大部分在驾驶方面有一定要求但并不偏执的消费者而言很有吸引力,无论是车架的承载还是底盘的调教,都在同级别的电动SUV中显得很突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