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出现的新能源车辆因智能驾驶出现问题导致的悲剧,近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一则警示引发行业震动——任何将“辅助驾驶”夸大为“自动驾驶”的宣传行为,或将面临最高两年有期徒刑的法律制裁!这一重磅消息背后,折射出智能驾驶领域长期存在的虚假宣传乱象,也为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虚假宣传成行业顽疾,官方出手划定红线
“L2.999级自动驾驶”“解放双手,全程无忧”……如今的汽车广告中,这类极具误导性的宣传语屡见不鲜。然而,公安部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任何L4级以上自动驾驶技术上路。这意味着,市面上所有标注“自动驾驶”的车辆,本质上都属于“高级辅助驾驶”范畴。即使是特斯拉FSD、小鹏NGP等头部技术,在系统失效时,驾驶员依然需要第一时间接管车辆。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词汇已被官方列为违规宣传用语。某车企因在官网宣称“特定路段完全自动驾驶”,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百万元罚款;某4S店销售因夸大功能导致车主事故,连带经理被警方带走调查……这些案例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行业整治风暴已然来临。

法律利剑高悬,虚假宣传代价惨重
此次监管升级绝非虚张声势。《刑法》第222条明确规定,虚假广告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人最高可判处两年有期徒刑。不仅如此,广告发布平台(包括车企官微、直播渠道)若明知虚假仍进行推广,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更关键的是,车企不能以“已告知风险”逃避责任——去年某新势力车企就因销售承诺“高速全自动行驶”,导致车主撞上施工路障,最终被认定虚假宣传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面临数罪并罚。
行业震荡:车企连夜整改,话术全面收缩
政策高压之下,车企已纷纷展开“自救”行动:特斯拉将宣传语改为“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理想汽车火速删除官网“自动驾驶”关键词;多家车企向经销商下发禁令,严禁在直播中使用“零接管”等敏感表述。高合汽车甚至在用户协议中新增8页免责条款,要求车主逐条确认系统局限性,可见行业对合规宣传的迫切需求。

消费者避坑指南:三招识破宣传陷阱
1. 警惕夸大话术:凡是出现“自动驾驶”字样的宣传,立即提高警惕。规范表述应为“辅助驾驶”,且销售必须演示紧急接管流程。
2. 实测功能边界:试驾时可设置模拟场景(如放置锥形桶),检验车辆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多数车型在此场景下存在明显缺陷。
3. 保留证据链:对销售承诺的“自动避让”“鬼探头识别”等功能,通过录音、截屏等方式留存证据,为后续维权提供保障。
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本质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方案。广大消费者务必谨记:方向盘的控制权,永远是安全驾驶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切勿轻信营销话术,让“智商税”变成“生命罚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