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新能源##智能驾驶##未来的智能驾驶汽车会是什么样子?##智能驾驶讨论##汽车智能驾驶的未来是什么样?##安全驾驶#
2025年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紧急发布智能驾驶监管新规,直击行业长期存在的“夸大宣传”“功能滥用”“安全隐患”三大痛点。新规不仅要求车企立即整改宣传话术,更从技术层面对驾驶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堪称中国智能驾驶发展的里程碑式转折!

一、新规核心要点:这6大变化必须知道
1. 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词汇
- 宣传用语大清洗:所有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模糊概念,必须标注“智驾等级+辅助驾驶”(如“L2级辅助驾驶”)。
- 功能描述更谨慎:禁止“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暗示“完全脱手”的表述,改用“驾驶员运动脱离”“视觉脱离”等法律合规术语。
2. 强制驾驶员全程监控
- 人脸识别+行为限制:开启辅助驾驶前必须通过人脸识别验证身份,行驶中禁止调节座椅、平躺等危险动作(针对短视频博主的“躺平驾驶”乱象)。
- *0秒强制接管:若方向盘脱离超60秒,系统将强制警告并限制功能使用,需用户提交合理性说明(如疲劳、分心等)。
3. 测试与验证门槛大幅提高
- 避碰测试全透明:L2级功能(如LCC、NOA)需提交包含时间、地点、测试步骤的详细报告,仿真系统需说明可靠性。
- 禁止“公测”擦边球:无论用户规模多小,未经验证的功能不得以“公测”名义推送。
4. OTA升级全面收紧
- 紧急更新需审批**:车企必须降低OTA频率,紧急修复需走召回流程,由市场监管总局审批后才能部署,杜绝“边升级边试错”的乱象。
5. 车企责任更明确
- 即便系统成功避险,用户若违规使用(如脱手),仍需受罚并限制功能。车企需对宣传真实性负全责,虚假宣传将面临重罚。
6. 跳过L3前高风险阶段
- 工信部目标明确:避免L2向L3过渡期的责任模糊地带,直接推动技术安全可控发展,为未来高阶自动驾驶铺路。

二、为什么突然“急刹车”?
1. 事故频发的警示
2025年多起智驾事故引发舆论热议,如高速超速脱手驾驶、泊车失控等,暴露了消费者过度信赖宣传、忽视安全监控的问题。
*心理学“风险补偿行为”*:系统越“智能”,用户越容易放松警惕,最终酿成事故。
2. 行业浮躁的代价
车企为争夺市场,用“L2.999级”“零接管”等话术制造技术领先假象,甚至CEO直播“脱手驾驶”,误导消费者认为已进入“自动驾驶时代”。

三、对消费者和车企的影响
- 消费者更安全,但选择受限**:宣传话术透明化,但部分炫酷功能(如远程召唤)可能消失,车企需重新设计交互逻辑。
- 车企成本增加:测试验证、系统调整、宣传物料修改(上海车展车企连夜改文案)短期内压力巨大。
- 行业洗牌加速:依赖“技术噱头”的车企面临淘汰,务实派(如华为、比亚迪)或借安全合规优势突围。
智能驾驶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安全与责任将成为未来十年的主旋律。
你觉得新规能减少智驾事故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