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这才是真豪华!
当一辆车在剧烈碰撞后断电,车门能否顺利打开,往往成为生死攸关的“最后一厘米”。在2025年鸿蒙智行发布会上,余承东宣布问界M8首创“三重安全解锁机制”,即使碰撞导致整车断电,车门仍可正常开启。这一技术不仅刷新行业安全标准,更被余承东称为“对生命权的终极尊重” 。这背后,是华为如何用冗余设计改写安全逻辑?
一、生死时刻的“三重防线”:从机械到冗余的跨越
第一重:车内机械拉手——直觉式操作
问界M8的车内拉手采用“单拉解锁、双拉开门”设计,无需任何电子指令,仅凭物理直觉即可完成操作。这一设计避免了传统电子按键在断电后失效的风险,尤其适合儿童和老人快速反应 。

第二重:车外应急把手——救援的“黄金通道”
车外半隐藏式机械门把手打破电动化时代“无实体按键”的潮流。在碰撞后,即使车内人员失去行动能力,救援人员也能从外部强行开门,避免因电路故障延误救援 。

第三重:冗余电源系统——断电≠绝望
华为首创的“四门独立CPM电源模块”是核心黑科技。即使碰撞导致主电源中断,门锁仍能通过独立供电模块驱动,确保车门解锁。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强调,这一设计通过“电源、控制、驱动三重冗余”实现,可靠性远超行业标准 。
二、为何传统车企难以复刻?华为的“安全哲学”揭秘
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防
传统车企的安全逻辑多聚焦于碰撞后的结构保护(如高强钢车身),但问界M8将安全链路延伸至“事故后逃生”场景。余承东直言:“安全不仅是减少伤害,更要保障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破解电动化时代的安全悖论
电动车普遍依赖电子控制系统,但断电风险可能让智能化成为“双刃剑”。华为通过机械+电子的双重保险,既保留智能化便利,又守住安全底线。例如,M8的冗余电源系统可支撑车门连续开闭50次以上,远超单次事故需求 。

170万次零自燃与170万次避险
鸿蒙智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5日,其车型累计避免潜在碰撞170万次,且未发生一起因电池问题导致的燃烧事故。这一成绩为M8的安全技术提供了真实场景验证 。
用户痛点直击:那些传统安全设计忽视的“致命细节”
场景1:地库水浸逃生
问界M8的VPD远程一键挪车功能,配合IP67防水等级,可在暴雨导致地库积水时,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车辆自动驶离危险区域,避免人员涉险 。
场景2:侧翻后车门变形
传统车辆侧翻时,车门可能因结构变形卡死。M8的独立电源模块+机械拉手设计,即使车身变形仍能保证至少一扇车门可开启 。
场景3:儿童误锁车内
机械拉手的直觉操作,让儿童在无成年人协助时也能自主逃生,避免夏季车内高温悲剧 。
行业震动:安全技术内卷,谁将跟上华为脚步?
问界M8的发布引发连锁反应:
传统车企加速研发冗余电源系统,但受限于电子架构整合能力,短期内难与华为抗衡 。
新势力品牌开始将“碰撞后逃生”纳入安全测试标准,模仿M8的机械+电子双路径设计 。
消费者认知被重塑:某车主在社交媒体分享:“以前选车看气囊数量,现在先问断电后能不能开门。”
安全没有“过度设计”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的一句“把钱花到看不见的地方”,道破了问界M8的安全内核。当行业追逐续航、智驾、屏幕尺寸时,华为选择用冗余设计攻克“最后一厘米”的逃生难题。或许正如网友评论:“这不是技术炫技,而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
如果传统车企跟进类似设计,你愿意为这样的“安全冗余”支付多少溢价?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