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近日在某档汽车栏目中,对蔚来、小鹏、理想三家新势力未来三年的发展前景作出尖锐判断。他认为,在行业加速整合与智能化技术迭代的背景下,“蔚小理”三家独立存活概率趋近于零,唯有通过兼并重组或深度合作才能维系竞争力,其核心逻辑在于“年产量达不到200万辆的车企难以支撑技术研发投入,最终将被研发成本拖垮”。

朱西产指出,当前汽车产业已进入“规模与技术”双轮驱动阶段。以比亚迪、特斯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依托年销数百万辆的规模效应,能将单车研发成本摊薄至合理区间,而“蔚小理”年销量远低于这些头部车企,却同样需承担自动驾驶、三电系统等领域的巨额研发投入。这种“小体量、高投入”的模式注定不可持续,“当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联合推动智驾平权,新势力的技术护城河将加速瓦解”。

具体到企业层面,朱西产认为蔚来换电模式虽具创新性,但面临增程式混动(如理想L系列续航超1200公里)与超快充技术(比亚迪5分钟补能400公里)的双重挤压。若换电无法形成规模网络,其重资产模式将成负担,而李斌“过于关注用户服务情怀,忽视底层技术突破”的战略偏差加剧风险。小鹏前期“重软件轻硬件”导致品控危机,虽引入王凤英后开启纠偏,但依赖Mona子品牌冲量本质上仍是“以价换量”的权宜之计。理想虽未犯致命错误,且通过VLM视觉语言模型构建差异化智驾能力,但在华为鸿蒙智驾、比亚迪天神之眼等全栈方案冲击下,技术领先窗口期正在缩短。

对于行业趋势,朱西产强调“200万辆”是生存门槛,达不到规模的车企必须通过联合研发、平台共享等方式降本增效。他特别警示“华(为)大(疆)地(平线)M(omenta)”四大智驾供应商的崛起可能重构产业格局——当传统车企以更低成本获得优质智驾方案,新势力耗费百亿构建的自研体系价值将大幅缩水。这种“技术平权”趋势下,缺乏规模支撑的“蔚小理”或被迫转型为科技供应商,或寻求并入产业集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