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北京**——智能驾驶行业的“野蛮生长”被紧急叫停!工业和信息化部于4月16日召开专题会议,针对车企在智能驾驶(智驾)领域的夸大宣传、功能滥用等乱象发布重磅新规,要求即日起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误导性术语,并严控技术测试与功能落地流程。这一政策被视为对近期多起智驾事故的“紧急刹车”,也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

来源@中国政府网
严打虚假宣传,禁用“自动驾驶”等术语
根据新规,车企须立即停止使用“自动驾驶”“代客泊车”“脱手驾驶”等模糊责任边界的宣传用语,所有智驾功能必须标注为“L2级辅助驾驶”等规范表述,并首次使用时需附中文全称解释。例如,此前部分车企宣称的“L2.9999级”或“有路就能开”等夸张描述被明确禁止。此外,车企需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确保驾驶员全程监控车辆,禁止在智驾激活时调节座椅或平躺等危险行为。

自动驾驶
技术验证与责任划分双管齐下
工信部要求车企对组合驾驶辅助功能进行充分测试验证,明确系统边界及安全响应措施,并提交详细的避碰测试报告。同时,软件升级(OTA)频次将受严格限制,紧急升级需经市场监管总局审批,禁止以“公测”名义推送未经验证的功能。政策强调,即便车辆在辅助驾驶状态下主动避险,驾驶人若未履行监控义务仍须承担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赔偿乃至刑事责任。

车企连夜整改,上海车展成“首考”
新政发布恰逢2025上海车展前夕,多家车企紧急撤换宣传物料。据业内人士透露,华为、蔚来等品牌已率先调整话术,华为鸿蒙智行在发布会上强调“安全能力多重保护”,并呼吁用户“全程监控路况”。行业分析指出,新规或延缓部分激进技术的落地速度,但从长远看,通过规范宣传与责任划分,将推动智驾技术从“营销竞赛”回归安全本质。

消费者警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公安部交管局同期发文提醒,当前量产车智驾功能均属L2级辅助驾驶,驾驶人需全程保持控制权。若因脱手、脱眼引发事故,驾驶人将面临罚款、记分乃至刑事追责。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L2级功能新车渗透率已达57.3%,但技术局限性与用户过度依赖的矛盾日益凸显。
工信部此次“雷霆整治”不仅回应了社会对智驾安全的高度关切,更为行业划定了创新与安全的平衡线。未来,车企需在技术突破与生命敬畏间找到答案,而消费者亦需清醒认知:方向盘后的“人”,仍是行车安全的最后防线。
(本文综合自工信部公告及行业分析,内容客观真实,未涉及不当言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