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召集19家车企及华为召开闭门会议,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正式迈入“强监管”时代。此次新政直击行业“野蛮生长”痛点,从宣传规范、测试验证到技术标准全面升级,为狂奔的智驾技术套上安全缰绳。

图片来自网络
一、宣传“紧箍咒”:禁用误导性术语
针对车企营销乱象,《通知》明确要求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采用“组合辅助驾驶”等规范术语。禁止在宣传材料中出现驾驶员脱手画面,若必须展示则需叠加警示标识且时长占比不超过10%。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易引发误操作的功能名称也被叫停,改用“记忆泊车”等安全替代方案。这一调整直接回应了此前因车企夸大宣传导致的交通事故纠纷,例如部分企业将L2级系统包装为“全自动驾驶”,致使消费者误判系统能力边界。

图片来自网络
二、测试“高压线”:公测需审批,仿真可信度纳入审查
新政严控“公测”风险,明确禁止未经审批的“千人团”“万人团”公开测试。所有大规模路测必须提交完整验证材料,并建立事故上报机制——4月23日将召开专项研讨会细化责任追溯标准。技术验证体系同步升级:LCC(车道居中控制)、NOA(导航辅助驾驶)等功能需增加避碰场景测试,测试报告须包含人员、时间、地点等全要素;仿真测试需提交系统可信度评估报告,并与实际路测数据交叉验证。
三、技术“安全锁”:驾驶员监测与OTA分级管控
《通知》强制推行驾驶员状态监测技术,要求通过人脸识别、座椅姿态感知等手段确保“人机共驾”。禁止座椅平躺调节功能,对脱手超过60秒的情况需提供合理性说明,彻底堵住“方向盘配重块”等安全漏洞。OTA升级实施分级管理:涉及自动驾驶功能变更的需重新申报准入,缺陷修复类升级纳入召回流程,频繁OTA企业将面临重点审查。特斯拉等依赖软件迭代优化功能的车企,需调整技术策略以应对新政。
四、行业洗牌:中小车企承压,检测机构迎千亿市场
新政将引发行业深度调整。中小车企面临硬件改造(如强制安装DMS监测系统)和算法优化(紧急停车响应时间缩至10秒)双重压力,改造成本或超5亿元。头部企业凭借合规能力加速市场整合,预计行业集中度CR3(前三市占率)将突破80%。第三方检测机构迎来爆发式增长,仅底部撞击测试单次成本就达200万元,千亿级检测市场正在形成。
此次监管升级既是对近年多起智驾事故的回应,更是为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铺路。随着《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落地,政策重心正从“限制性规范”转向“责任划分机制”建设。正如会议纪要强调:“只有系好监管的安全带,智能汽车才能踩下创新的油门。”在这场安全与速度的博弈中,中国智驾产业正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