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奇瑞汽车第七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年销260万辆、手握419亿现金的中国车企,却在过去21年里六次冲击IPO失败,堪称资本市场的“悲情主角”。从“股权狼人杀”到“转型生死劫”,奇瑞的坎坷上市路,揭开中国汽车工业最真实的生存博弈。

股权“狼人杀”:资本游戏里的致命陷阱
奇瑞的IPO困局始于2004年。彼时因缺乏造车资质,奇瑞被迫将20%股权“挂靠”上汽,却因销量爆发引发双方增持纠纷,首次上市计划流产。此后股权问题如影随形:2007年多品牌战略分散资源致二次折戟,2016年借壳上市因新能源销量惨淡失败,2019年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又因资金链断裂告吹。复杂的股权结构被戏称为“资本狼人杀”,直到2025年国资、管理层与立讯精密形成三足鼎立,才勉强扫清障碍。

战略迷航:从多品牌溃败到智驾掉队
奇瑞曾试图以规模换资本青睐。2007年瑞麒、威麟等子品牌遍地开花,却因资源分散无一能打,叠加全球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对“虚胖”企业关上大门。新能源转型窗口期,奇瑞又陷入路径依赖:2024年新能源车仅占销量22.4%,智驾研发投入不足蔚来1/3,与华为合作的智界系列被曝“工程师插不上手”。当比亚迪用“电比油低”横扫市场时,奇瑞74.8%收入仍来自燃油车,海外市场成唯一溢价筹码。

财务钢丝绳:419亿现金背后的高危游戏
尽管奇瑞2024年净利润113亿元,但90%的资产负债率、142天应付账款周期(远超行业90天均值)暴露巨大风险。419亿现金储备难掩转型焦虑:278亿募资拟投入新能源研发,却要直面华为ADS 3.0和小米SU7的降维打击;165亿全球扩张基金遭遇欧盟反补贴调查,俄罗斯市场销量已连续三月下滑。这种“借新还旧”的资本游戏,在智能电动化时代显得愈发脆弱。

六次折戟IPO的奇瑞,像极了武侠小说中大器晚成的“扫地僧”——凭借燃油车出口红利,在2024年以4800亿营收跻身车企前三。但这场迟到的资本成人礼,终将检验其能否打破“利润依赖燃油车、增长押注全球化”的魔咒。当比亚迪、华为重构行业规则时,奇瑞的上市不再是终点,而是生死转型的起点。资本市场从不同情眼泪,只相信硬核技术与更硬核的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