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提出的“灵魂论”曾引发行业震动,他明确表示“不愿将灵魂交给华为”,认为车企若将智能化核心能力外包,将失去核心竞争力。

这一表态的背后,是上汽作为国内产销龙头的自信——其拥有完整的“七大技术底座”,覆盖三电、智能驾驶全栈自研能力,且彼时上汽旗下智己、飞凡等品牌已投入数百亿研发资金。
但市场环境剧变让局势陡转:2024年上汽净利润同比暴跌87%-90%,比亚迪销量反超、新势力价格战围剿,迫使这家传统巨头重新审视合作边界。
华为的“智选车模式”成破局关键
此前华为与车企合作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 零部件供应模式(如极狐阿尔法S HI版):华为仅提供激光雷达等硬件,车企主导开发;
• HI模式(Huawei Inside):华为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但车型仍需车企自建渠道销售。
这两种模式均未解决上汽的核心焦虑——智能化投入成本高、市场验证周期长。
而此次双方采用的智选车模式,华为不仅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更开放5000余家终端门店作为销售渠道,直接分担渠道建设成本和市场风险。
这种“利益深度捆绑”模式,让上汽得以将资源聚焦于擅长的制造与供应链管理,而华为则通过鸿蒙智行生态实现技术落地规模化。
从“对抗”到“共生”的三大转折点
1. 技术平权浪潮倒逼:2024年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至15万元车型,小鹏、蔚来推出“技术订阅”服务,迫使上汽加速智能化普惠进程。
华为ADS 3.0无图智驾方案的成本下降,使其成为性价比最优解。
2. 用户生态壁垒构建:上汽近1亿存量用户急需智能化体验升级,而华为鸿蒙系统超6亿终端设备形成的生态联动(手机、家居、穿戴设备),能有效提升用户粘性。
3. 政策导向与资源整合:2025年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指南》强化数据安全要求,上汽的制造资质与华为的云服务能力形成合规互补。
双方联合地平线、Momenta组建的智能驾驶联盟,更获得地方政策支持。
写在最后:一场关乎行业话语权的“双向奔赴”
尚界项目的落地,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生态竞合”的新阶段。
对上汽而言,这是用渠道控制权置换市场增量的战略抉择;对华为来说,则是打破“车企戒备”困局、实现智能汽车技术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正如余承东在发布会所言:“没有传统车企的根基,智能技术只是空中楼阁;没有科技企业的创新,汽车进化将失去方向。”
这场曾被舆论唱衰的合作,或许正在改写智能汽车的竞争规则。
大家好,我是不开车的“厨子哥”
关注我,发现更多新鲜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