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网上又再次爆光了小米YU7的内饰图,相比之前的谍照图有所变化,而且首次曝光了环视投影屏的日间效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内饰谍照曝光
据最新曝光的谍照显示,小米YU7的方向盘,从之前碳纤维加翻毛皮材质的性能风设计,变成了普通皮质,双色配色。

●图源:汽车之家
降级的改变,不知是碳纤维版本成过高,还是双色皮质更符合主流用户对耐用性的需求。
不过方向盘上的物理按键布局没有变化,左右依旧是滚轮按键,下部保留辅助驾驶和驾驶模式切换键,三幅式设计的顶部带有回正标记,延续了小米对细节的执念。
同时,作为内饰最大亮点的环视投影屏(PHUD),在日间的效果也得到了首次曝光。

●图源:汽车之家
这块类似HUD的屏幕能投射速度、导航、多媒体等信息。
但不同于传统HUD只能在驾驶位显示信息,PHUD采用类似宝马全景视域桥技术,从左A柱延伸至右A柱,主副驾甚至后排乘客,都能共享信息。

●图源:微博@汽车洋葱圈
从图片可以看到,这块屏幕直接投射在了前挡风玻璃的下方。
等效25英寸的显示区域,在白天的强光下依然清晰可见。而且投影区域避开了视线遮挡,与驾驶员视觉基本一致,彻底告别了传统仪表盘的低头风险。
这相当于把AR-HUD和传统仪表盘给合二为一了,但是成本可能飙升。
同时,这种设计也存在着争议,可能出现强光下反光,夜间高亮度又太刺眼的情况。甚至有网友担忧,会不会白天像看毛玻璃,晚上像开手电筒。
尽管车身尺寸近5米(4999×1996×1600mm),轴距达3000mm,但网友对于小米YU7的空间表现却褒贬不一。

作为跨界SUV,溜背造型毫无疑问压缩了后排头部空间,后排腿部空间也引发了各种猜想。
从已曝光的图片来看,后备箱纵深虽然比较长,但奈何高度不足,估计空间会小于传统SUV。

●图源:微博
但是,在将后排完全放平的情况下,可以无缝切换“大床模式”,方便休息或者放置大件物品。如果和SU7一样有后备箱下沉空间,再加上前备厢空间,YU7的储物能力应该能满足一般人的日常需求。

颜值与争议齐飞
如果说内饰是理性与实用的较量,那么外观则是感性与流量的狂欢。
YU7的前脸延续了SU7的“水滴大灯”,新增的十字形风道灯设计成了点睛之笔,科技感十足。
夜间亮灯时,有一股子机械战甲的味道,辨识度直接拉满。

●图源:微博@负债资产两百万
配合蚌壳式前备箱和低风阻轮毂,优化了空气动力学,风阻系数低至0.23Cd,比特斯拉Cybertruck还要激进。
对于YU7前脸的设计“小心机”,网上风评出奇的一致好。
但是,车尾的U型尾灯+双层扰流板组合却遭遇了两极评价。
喜欢的赞美有未来感,越看越顺眼;特别是在贯穿尾灯两端的半括号形状的后转向灯,设计独特又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图源:微博@数码疯报
不喜欢的觉得与整车外观不协调,像鲶鱼须,廉价感太强,太像十代索纳塔......
但是,网友们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就是作为一款中大型SUV,YU7的刹车灯和车尾转向灯显得太过小气,需要改进。

●图源:微博@搞机王腾霄
当然啦,也有博主从另类角度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此前,小米YU7的叫法,也被一众网友玩给坏了。像什么逾期、御妻、玉妻、欲妻......更有甚者,说叫“余7”,对标余承东,对此笔者只能评价两个字:大胆!
3月28日,雷军发布微博将小米YU7的中文读音正式确定为:小米御7,“御”为“陆地战车,御风而行”的意思。
不曾想,之前在大家叫御7的时候,雷军曾经发博纠正读法为:Y-U-7,如今又改回叫法,惹得部分网友心中不快。

相比之下,YU7的可变天幕赢得了一致的好评。
可变全景天幕延续了SU7的防晒亮点,双层镀银玻璃可隔绝99.9%紫外线,38℃高温下暴晒1.5小时,车内温度比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低12℃。
另外,轮毂款式较多,有花瓣式、刀锋式、六幅式等,颜色也多达20多种。
其他的亮点细节自然还有不少,而这些,都是小米在“参数内卷”中突围的关键。

新势力混战,
小米YU7能否“虎口夺食”?
2025年3月,新势力疯狂洗牌。零跑以37,095辆反超理想(36,674辆)和小鹏(33,205辆),时隔34个月重登榜首。
这个曾被视为“二线品牌”的车企,凭借C10、C11等爆款,在15-20万元市场撕开了缺口。
而小米SU7同期交付超2.9万辆,同比虽有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图源:电车黑板报
众所周知,小米YU7瞄准的是30-40万元级的SUV市场,将直接对标Model Y和理想L6。但是选择在2025年进军SUV市场,时机似乎晚了一点。
根据中汽数研发布的SUV销量数据,在刚刚过去的3月,特斯拉Model Y以4.8万辆的月销量稳坐榜首,同时比亚迪、理想、问界等新旧势力环伺左右。

●图源:中汽数研
特斯拉Model Y的统治力自是不必说,其品牌溢价与超充网络,目前仍是一众车企难以逾越的高墙。
而本土对手的战术也很灵活:比亚迪宋PLUS以混动技术覆盖多元需求;理想L6用增程式化解续航焦虑;鸿蒙智行则凭借ICT技术降维打击智能座舱成本......
这些玩家已经在渠道下沉和服务体系中筑起了壁垒。反观小米汽车,门店尚未渗透至三四线城市,如何让家庭用户“看得见、摸得着”成了关键。
当然,小米选择此时入局,并非没有底气:YU7搭载96.3kWh电池,CLTC工况下最长续航可达820km,比Model Y长101km;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508kW,零百加速只需3.3秒,性能直逼保时捷Macan......
但是,小米的劣势同样明显。一是产能与供应链的“紧箍咒”难以解开,二是品牌认知的断层,三是来自近期负面舆论的长期影响。
3月新势力零售销量突破94.9万辆的亮眼数据背后,是新能源与燃油车的角力、传统巨头与新势力的厮杀。小米YU7想要“虎口夺食”,不会太容易。

事故阴影与新规下的未来
不可回避的是,SU7事故的阴霾仍未散去,悲剧让公众对小米智驾系统产生质疑,目前的任何技术亮点也都难掩公众对其安全性的怀疑。
但理性批判是进步的阶梯,在官方结果未发布前,静静等待就好。
恰巧工信部在4月3日发布了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规,将电池“不起火、不爆炸”,从推荐性要求升级为了强制标准。
这道将于2026年7月实施的技术铁律,对热失控预警、电芯阻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行业来说是好事。
对小米而言,若想以YU7破局,唯有以更高的安全标准来回应质疑。但无论是小米还是整个行业,也都需在狂热与冷静之间找到平衡,稳步发展。
评论·0